市工信局对照省委巡视组要求,及时分析分解各项任务,对照任务逐条制定整改措施,立说立行抓整改。针对支柱产业体量小、缺乏后劲项目等问题,正加快研究出台推动产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思路、理清产业发展方向,培育扶持成长型企业,加快我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完善工业发展新政
干部挂钩企业帮扶
去年12月24日,修订完善《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发展十五条措施的通知》已发相关市直部门征求意见建议。
下转3版上接1版
该项政策积极对接省委、市委“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意见以及市里“双培育”“双融入”等重要决策部署,新增承接“两区”产业转移项目,发展工业数字经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新条款,并对部分门槛较高,前瞻性不够的原政策条款进行调整完善,使新政策可操作性更强,更适应龙岩工业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
从2017年开始,我市每年筛选百家左右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实行重点培育,分年制定了挂钩帮扶考评细则,切实帮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期,由市工信局起草的“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服务实施方案”也将正式推出,增强各级领导服务企业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及项目建设等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育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工作已初见成效,2018年1至11月,百家重点型成长型工业企业成长优势突出,完成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50.3%。
精准施策稳增长
四大融合促转型发展
市工信局精准施策稳增长,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2018年市、县两级61家签约工业企业共签订支持措施282条,在要素保障、市场开拓、降低成本等方面给子企业大力帮扶,共兑现“一企一策”奖补资金约9000万元,有力推进企业加快发展。去年1至11月,全市61家“一企一策”签约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值641.0亿元,比增21.3%。
融合发展促转型。一是“双融入”。加快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找准多边或双边利益的交合点,在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二是军民融合,充分发挥“新古田会议”后续效应,主动对接军工企业,持续策划军民融合项目,推动民品参军。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龙马环卫、龙净环保“制造+服务”模式成效显著。四是两化融合,积极创建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不断推进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我市支柱产业稳步增长,去年1至11月,有色金属产业增加值比增18.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9.6个百分点;机械装备产业增加值比增12.4%,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5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培育的13个百亿产业共实现产值2149.3亿元,比增18.7%。
创新管理机制
强化督导严监管
我市创新开发并推行集项目查询、项目动态、问题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项目管理”手机APP,以数字信息化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要素保障机制,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有关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措施,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保障作用。针对企业用工难题,推行企业缺工申报制度,出台六项措施服务企业用工,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针对企业用地难问题,推行“盘活工业用地做法”,有效解决“项目等地,地等项目”的问题。
与此同时,还强化督导促落实。实行重点企业领导挂钩制度,挂钩领导每季度深入挂钩企业摸实情、解难题,同时将50家工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列入重点运行监测管理。市经信委联合市政府督查室、效能办、重点办开展“双培育”工作专项督查,有力推进工作开展。制定“‘双培育’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实行正向激励与逆向考核相结合,把“双培育”工作纳入年度重点考核内容。(记者罗姝通讯员肖桂文朱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