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杭县官庄畲族乡的大山中,有一条汇入汀江的溪水;沿溪而上,是一座精致的小山村——蕉坑,这个山村倚靠青山,沿溪而建,从头到尾长达4公里的范围。村支书张利东告诉记者,蕉坑村在革命岁月中的故事,就像这延绵20里的溪流,悠长深远。
风雨飘摇中革命意志坚韧不倒
蕉坑地处上杭、长汀、武平3县交界,战略位置重要,苏区经济建设时,蕉坑人民积极支援革命。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张鼎丞、邓子恢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在蕉坑村一带活动,由于游击队的生存和活动得到蕉坑村群众的支持帮助,因此蕉坑村成了国民党民团的眼中钉。全村9个自然村12堂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先后烧掉,很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仅被贩卖掉的小孩就达34人。
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以十分恶劣的手段,用“三光”政策,“烧尽”蕉坑村人的革命种苗。1944年春蕉坑村以林锦标为首的老党员在一起开会研究工作时.被伪保长告密。国民党顽固派派了民团30人前来将林锦标抓走。在敌乡公所里,林锦标宁死不屈,任凭反动派吊打火烫皮肉,用烧红的犁头叫他“穿红鞋”,也未使敌人得到一点情报,直至壮烈牺牲。到解放后,全蕉坑从土地革命前百余户人减到只剩下27户人,全村有17名烈士、失散红军1人,还有参加红军后下落不明的12人。
改革振兴时排除万难建设山村
蕉坑村作为汀江河的源头村,是一个山多田少偏僻的山区行政村。耕地面积仅200多亩。“因为土地少,位置偏僻,以前大部分村民都是出外务工的。”张利东说道。2016年当选村支书后,张利东一手抓生态,一手抓扶贫,他觉得,蕉坑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能给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
为了建设一个沿溪而上的精致新农村,蕉坑村百姓排除万难,筹措资金整顿村容村貌,张利东介绍,以前环保观念不强,村里的生活垃圾都是倒入溪水中,为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他一口气添置了30余个垃圾桶,溪边有人家的,门前都放一个。
“一开始有村民还会将垃圾桶占为己有,我就继续添置,让他们形成习惯。”张利东说道,结合环保知识普及和设定村规民约,如今的溪水里再也见不到一点垃圾,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水,水缓之处都是清澈见底。卫生好了,可村民们破旧的房屋又成了张利东的心头事,在保持特色古建筑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张利东通过给贫困户激励扶贫、介绍工作、异地安置等方式,让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截止到今年,村里所有贫困户都脱了贫。一栋栋新房也让这个小山村显得朝气蓬勃。
“十九大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有生动壮丽的革命故事,还有不少承载历史的古建筑,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来,我们蕉坑村会焕发新生的!”张利东信心满满的说道。(记者 蓝明丰 张烨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