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6月17日22:55左右,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有不少网友发布了成都市内在震前10秒倒计时并拉响警报的视频。
什么是地震预警系统(科技成果: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鉴定 。
地震预警系统原理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石头运动的能量会以水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并且,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P波之前到达。
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估算出地震的发震时刻,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例如:地震波从震中传到北川县城大概需要25秒。如果您在发震5秒后感受到了地震波,并花了15秒钟打电话告诉北川的朋友地震波即将来临,那么您北川的朋友将会获得5秒的应急时间。
可地震提前预警系统app推荐
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右下角也出现了预警信息。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名为“地震预警”的APP也推送了地震预警信息,相比广播和电视两种渠道,APP和手机紧密结合,让预警信息“无孔不入”,大大提高覆盖率,这也让网友感叹帮了大忙。
声音大吗?叫得醒人吗?有网友称,警报声十分响亮,足以唤醒睡梦中的人。
时间就是生命,震前的几十秒、十几秒乃至几秒都是黄金逃生时间!有网友点赞,称这个APP曾及时预测和发布了芦山地震预警信息。
其实这个APP五年前就已经上线。据称,这个预警系统已经经过超万次实际地震的公开检验,并成功预警网内所有破坏性地震。
更有网友直接称其为“保命”APP。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这款APP可自动定位,并根据定位推送地震预警信息。
记者在武汉东西湖区下载并使用了这款app以后发现,系统能自动判定震中与用户所在地距离。
据介绍,软件还能自动计算地震对手机所在区域的预估烈度和预计地震横波到达时间。
预警系统是如何快速运转,在震前发送预警信息的?
在地震发生后,检测仪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之后,将这个信息告知预警中心,预警中心再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发布出去。
除了预警作用外,用户还可通过这个软件上报灾情。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网络,手机能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吗?
据介绍,这款软件只能通过网络接收信息。
地震后没有电话信号,软件能工作吗?
据介绍,地震预警信息是在地震发生时几秒内发出的,这时通信系统还未被破坏,人们也还来不及反应去拨打电话造成拥堵。
有网友戏称“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甚至有网友接收了地震预警信息仍未认真对待。
对此,“地震预警”在避险策略中专门列出了这样一条:
每次都要把预警信息当成由地震出发对待。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记者 汪伟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