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爱流量,资本搏未来
姐儿爱俏,鸨儿爱钞,平台和资本的推波助澜也有不同的切入点。
内容风口已经火了相当一段时间,各路奇人轮番亮相,战场纵贯线上线下,平台或分发渠道争的是高关注度,流量不分香臭;自媒体或网红,图的是名利双收,但在资本眼里都不足一哂,后者更关注用户运营以及在垂直领域的深度和持续变现能力。
在直播间里搔首弄姿,起码还能收法拉利,跑到宜家送福利,难道请看客埋单?就逻辑而言是事件中最不可解之处,宜家亦不能如优衣库从试衣间幻想中获利,如果是炒作操盘又看不出明显的受益点,难道仅有看客的狂欢就一本满足?
从陆家嘴视频到宜家艳照,这种搞不清幕后推手,又暂时无法解读其商业诉求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其实是内容分发平台多极化、传播载体多元化之后流量刺激以及网红门槛不断下探的必然结果,去中心化所引发的平台泛滥意味着市场化的初级阶段,每个人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抢流量,争用户,巩固基本盘,推动着这场盛宴变成狂欢。
理论上,任何禁得起45度镜头考验的妹纸都有网红的潜质,因此网红的高度同质化成为流量变现的最大门槛,靠着持续送福利能否跻身几百万网红中最牛的2.5万头部群体,是这场狂欢能否持续下去的最大变数。
网红流水线上谁是赢家?
鲁迅说过,中国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且不说此话是否偏激,但网红想打开的就是这层想象力。
1、靠气质变现,别想了
靠颜值赚钱的逻辑没问题,傍电商、卖广告,当精准受众的移动入口,都是可行的商业模式,但极少数人才有这种号召力,其中又只有最头部的群体才具备投资价值。当年微博也是百家争鸣,而当各路名人转化为大V收割流量红利时,草根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真正的明星仍然具备随时消灭草根网红的人气和影响力,赵本山、郭德纲从刘老根和德云社切换到新平台上不存在任何学习成本,雷军的Are you ok做成视频一样爆红,陈年虽然被周杰伦的粉丝暴成翔,一样可以做出“什么是垃圾”的直播节目。
2、监管日益收紧的窗口期
如《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之类的规定,仍倾向于事后追责而不是事先监控,诸如实名认证,不满18岁不能注册,视频加水印,对直播内容进行存储等等。
野蛮生长的窗口期必定十分短暂,网红们不在有限时间内沉淀下足够的活跃用户,完成把衣服穿回来的转变,当流量的眼光变得挑剔时,难免一夜入冬。
所以黑名单不论如何加长,也挡不住跃跃欲试的后来者,而且由于直播监管的加强,这些人必然回归线下,短时间宜家式福利或将成为常态。
3、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卖货和卖广告是自媒体的主要变现模式,特High和特Low的则在玩社群。
先说卖货,虽然是美丽说、蘑菇街式导购模式的个人化,但正呈现出做快消品和奢侈品的两极分化,前者注定是过度,不管口红经济、内裤经济之类的理论如何支撑低决策门槛的非刚需产品,网红的出货效率上也比不过电商,除非你卖的是个性化的情趣产品。高附加值的奢侈品是个例外,文怡家常菜已经证明名人大V对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影响力。
广告都是软文的方式存在的,类似百度百家、腾讯芒种那样的补贴计划,它会满足相当一部分自媒体小富即安的生活,但想以此名利双收是天方夜谭。
我们见证的是流量时代,网红迅速崛起也加速破灭的过程。
网红经济就像刘晓庆撞到了玻璃门,留下点粉底都成了传播奇观,又像是优衣库事件中图腾化的试衣间,热情之后,事若春梦了无痕。这大概也是多数网红的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