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匮乏:稀里糊涂误入“校园贷”陷阱
从早期的助学贷、到学生信用卡、再到P2P,校园似乎成为各类金融服务触角延伸的一片沃土。当前,提供“校园贷”服务的大概有三类:一类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用于购买3C类产品以及培训、旅行等;一类是电商平台,嵌套在购物消费中的购物分期,如花呗、白条;还有一类是专门从事校园分期的网贷平台。
在这种“饕餮盛宴”式的消费诱惑下,学生们显得缺乏抵抗力。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因金融知识匮乏且缺乏社会经验,很多学生只看到“校园贷”低门槛、办手续方便这一面,对于贷款利息、违约处罚等视而不见。
本报5日所报道的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小吴的遭遇引起众多读者关注。还没有毕业,小吴便身负6万多元贷款,每月利息高达5000多元。而今他以休学为由离开学校,回到乐东老家打工挣钱还债。据小吴讲述,6万元的欠款,实际消费用的也只有2万元左右,这些钱多为维持日常生活花销及同学之间请客吃饭,以及购买电子商品。
另外4万多都是以贷养贷所增加的手续费,利息、逾期罚息等。“我不懂这些手续费和利息是如何产生的。在贷款时甚至没看清那些条文的要求,完全是稀里糊涂的。”小吴说,他在每个平台单次贷款额度并不多,单笔贷款额度为数百元到五六千元不等。
“因为单笔贷款额度较小,一开始我以为每天利息只有几块钱,最多几十块,真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小吴举例说,今年上半年,他从“优*期”(网贷平台)借款1900元,如今仅170天过去,这笔账的本金、利息、逾期罚息已经达到5000多元,超出本金31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