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晋江市灵源街道党工委坚持刀刃向内、真抓实干,将作风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强大引擎。该街道以破解历史难题、创新基层治理为着力点,以具体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夏末秋初,灵源街道大山后社区一片忙碌景象。在灵源先进产业科创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开工前的准备。这个计划总投资约3.35亿元、总建筑面积9.65万平方米的园区,即将拔地而起,成为聚集医疗大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的产业新高地。
然而,就在数月前,这里还是一块棘手的“硬骨头”。“项目地块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多处被民众私下占用多年。”大山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波渟告诉记者,前期设置围挡时,部分居民并不配合。
面对这块“硬骨头”,灵源街道没有选择绕道走。街道成立由包社区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明确责任时限,积极协调推进问题解决。街道干部和社区干部下沉一线,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一户一策”方式,耐心细致地讲政策、摆事实、算长远账:项目前6年,社区可稳定获得50万元年租金收益;此后,社区还能持续参与分红,是一笔可观的集体经济收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工作人员的真情沟通下,多数居民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支持。对于极少数无理取闹、阻碍施工的行为,工作人员果断协调执法部门依法处置,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
“项目已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完成招投标工作,预计月底或9月份开工,年底竣工。”王波渟说,届时,该项目将实现从“包袱”到“钱袋子”的转身,成为大山后社区乡村振兴的强大产业支撑和收入源泉。
不止灵源先进产业科创园项目,位于英华路的“三区联创”晋园·五里夜市项目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此前,该地块是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的“重灾区”,存在“脏乱差”、交通堵塞、纠纷不断等问题。但因地处经济开发区与大山后社区交界地带,涉及联合执法等多方事宜,管理难度极大。
为根治这一“顽疾”,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就业期盼,灵源街道以“三区联创”为契机,创新共建共享共治模式,让“烟火气”点亮产城融合“新夜景”。
“城市治理的关键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自始至终站在人民立场去解决问题,才能平衡好‘民生温度’与‘制度刚性’的关系。”大山后社区第一书记周达介绍,该项目采取“国企+社区+运营商”三方协同运营模式,由国企发挥资源与合规优势、社区进行属地与协调、第三方专业运营商负责市场化运营,打造集美食、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夜市。届时,不仅能解决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老大难”问题,更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成为产城融合、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用创新的思路破解“老难题”,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社区的腰包鼓起来,让群众的笑容多起来。从灵源先进产业科创园的攻坚克难到晋园·五里夜市的创新治理,都是灵源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务实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灵源街道党工委坚持将项目作为检验作风的试金石,优化征集机制,广泛听取民意;建立“晾晒比拼”、台账管理等机制,将项目实效纳入绩效考评,有效解决了项目征集把关不严、推进慢等问题。2025年,该街道共策划乡村建设项目32宗,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11宗,着力盘活闲置资源,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减轻基层负担。
(记者 吴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