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操场,庄严肃穆的毓英抗日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的动人故事。
这座建于2001年1月的纪念碑,为的是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异国壮烈牺牲的毓英校友。它不仅凝结着一所百年老校与家国命运的血脉相连,更承载着一代代师生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血肉之躯 铸就铁血忠魂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毓英校友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爱国丰碑。其中,曾焕东烈士的英勇事迹,尤为令人动容。
曾焕东,又名曾焕辉,1922年4月18日出生于晋江金井新市村。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从毓英学校(现毓英中心小学)毕业后,他考入泉州晦鸣中学(现泉州七中)。在艰苦的条件下,曾焕东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1939年,曾焕东初中毕业后,随父亲到了菲律宾。此后,他一方面积极参加菲律宾当地的工人运动,另一方面也积极参加支援中国国内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本侵略军侵入菲律宾,占领大小城镇及大片国土。在菲华侨迫切希望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希望有一张自己的报纸,报道菲律宾华侨及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于是,华侨抗日组织的报纸——《华侨导报》于1942年2月创刊。当时,受组织委派参加地下宣传工作、负责刻写和散发抗日传单的曾焕东,也参与了《华侨导报》的散发工作。
白天,曾焕东经常潜入敌人重兵把守的地区,刺探敌情、探访消息;夜里,曾焕东与抗日战士一起,写新闻、刻蜡版、油印宣传品。那时,夜晚戒严,白天人多,张贴传单往往是利用清晨时刻。曾焕东与抗日战士们3人一组,一个望风、一个刷糊、一个贴传单。他们明知危险,但仍然勇敢参与行动。
《华侨导报》的出版地点,随着敌情变化多次迁移,有时在市区,有时在郊区,有时在山区。曾焕东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从出版地点取出报纸,再到各地散发。为了瞒过敌人,曾焕东假装成卖竹人,扛着一大捆粗圆毛竹,里面有些根节的竹节被捅破,报纸装在里面。曾焕东就这样走街串巷“卖竹”,把宣传抗日的报纸送到在菲华侨、抗日游击队战士,以及广大菲律宾国民的手中。
1944年9月,美国空军开始轰炸位于马尼拉的日军机场。10月20日,美军在菲律宾的礼智岛登陆,盟军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反攻。两军对峙,斗争形势更加严酷。曾焕东和战友们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然而,在一次上街张贴抗日传单时,他不幸被日寇抓捕。
曾焕东被日军逮捕后,受到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抱定必死的决心,没有泄露任何组织秘密,保护了革命组织和战友的安全。
1945年2月,日本侵略者眼看大势已去,便丧心病狂地把曾焕东和同狱的几位战友押往郊外活埋。
1952年,福建省晋江县人民政府追认曾焕东为革命烈士。
以曾焕东为代表的毓英英烈们,用热血铸就的忠魂,如今已深深镌刻在毓英校园那座纪念碑上。
侨心铸碑 点亮历史记忆
2001年,毓英中心小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建立烈士纪念碑的计划也被正式提上议程。而推动这一善举的关键人物,也是一位旅菲爱国华侨、毓英校友吴尊仁。多年来,他始终心系家乡教育事业,尤其关注母校毓英中心小学的发展,为纪念碑的筹建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7年初,吴尊仁带领校友会主要成员回乡。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心头一紧:年久失修的教学楼、破旧不堪的设施设备,在逐年激增的学生规模面前,这些硬件难以支撑正常的教学需求。吴尊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发动海外校友联手改变校园面貌。于是,他带头捐资并策划了体育馆、食堂、教工宿舍楼等建设项目,旨在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在这基础上,吴尊仁又提议增加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建立烈士纪念碑,以此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硬件建设的投入看得见,但历史记忆看不见,建碑的意义正在于此。”当年吴尊仁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毓英中心小学原校长傅瑞珏的脑海中。她回忆,为了这些建设项目,1998年至2001年那几年,吴尊仁总共返校68次,纪念碑选址、建设、刻碑、署名等一系列环节,他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从不言苦、从不说累。不久,劳碌的他身体感到不适,经检查确诊癌症。尽管如此,他在与病魔顽强斗争的过程中,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母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吴尊仁先生有个众人皆知的习惯,每每回到家乡,从不让为他接风洗尘的友人买单,坚持自己出资宴请,没有花过学校一分钱。”说到这个细节,傅瑞珏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感动。
在吴尊仁的感召下,毓英校友蔡琬玲以个人名义出资30万元,捐建了这座烈士纪念碑。
蔡琬玲也是一名旅菲华侨,她曾说过:“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应当特别关心。”她这样说,也是如此践行的。如今,虽然蔡琬玲已经过世,但在她有生之年,除了毓英中心小学,毓英中学、松坡小学(现已并入毓英中心小学)、培育小学、南星中学等,都留下了她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爱与赤诚。
在毓英校友们捐建纪念碑的善举背后,正蕴含着与毓英烈士一脉相承的赤子情怀——虽身处不同时代,却同样以行动诠释着对家国的热爱。
薪火相传 播撒爱国种子
“爱国、担当、健康、创新自信”,这五个品质如同五颗星辰,始终指引着毓英学子的成长之路。其中,“爱国”一直以来是毓英学子的第一素养。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每一代毓英人心中刻下最深的印记,也成为烈士纪念碑最动人的注脚。
“烈士纪念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学校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全校师生都会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通过敬献鲜花、讲述英雄事迹等方式,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毓英中心小学副校长陈一真介绍,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第一课,学校都会向一年级新生介绍毓英抗日烈士纪念碑的故事,把爱国的“种子”深深地埋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而在入队典礼、换巾仪式、毕业典礼等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学校也都会设计特别环节,让爱国的“种子”在仪式感中生根发芽,化作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
2022年,学校举行“爱从这里启航”——福建省少先队“先锋队课”观摩研讨活动,毓英学子通过手绘漫画和生动的情景剧展演,再现了抗日先烈曾焕东的坚贞不屈。
下个月,当年饰演曾焕东的王嘉豪就将成为毓英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个反复打磨的细节:“最难忘的是被捕那场戏,我要用眼神传递出曾焕东烈士宁死不屈的信念。排练时,我总在脑海里想象着自己被敌人拖出去活埋的情景。那一刻,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和曾焕东烈士的心跳同频共振。”
当年负责旁白的黄依然,对这段经历也是印象深刻。“刚接到任务时,我对曾焕东烈士的事迹了解得不多。通过查阅资料和听老师讲解,我彻底被烈士的英勇事迹打动。”黄依然说,最难忘的是到“严刑拷打”的场景时,自己的声音不自觉地变得洪亮激昂,仿佛与烈士精神共鸣,“这次经历让我对革命烈士和爱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激励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传递正能量。”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这座纪念碑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毓英学子们爱国主义的传承之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记者 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