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匠心智造创新突围”企业创新大会上,晋江市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将利用4年时间,投入3亿元,引进100个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带动3000多名的海内外人才来晋江就业创业。
近年来,晋江出台了10多个人才优惠政策,创造了多个全省乃至全国之最,包括全省首推优秀人才保障住房、全国首个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先后认定了900多名优秀人才。2012年,晋江成为全省“人才强市”试点。
保姆式贴心服务
“产品已小批量生产,每月可出售2万套,每套售价400元。”在晋江凯燕新材料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南说,除了晋江本土市场外,他还在南京、宁波等地投放了小样品,拓宽销售渠道。
王华南是晋江金井镇人,1997年留学日本,取得硕士学位后,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日立公司,之后升至中层管理人员,在新材料领域摸爬滚打了10多年。3年前,他带着一个专利项目回国创业。他给晋江市委组织部打电话,询问政策情况。但王华南还是更倾向于在厦门落地。
“为了留住王华南,我们做了多方努力。”晋江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主任丁锦茹说,2014年全力支持他评选“福建省百人计划”,最后顺利入选。如今,王华南已注册了2家公司,主要生产摩擦材料。“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航天航空等领域,安装在机器的制动或传动部位。”他说,到2050年,摩擦材料的世界市场需求将达到1400万亿元至1500万亿元,而中国市场将占到20%左右,其中充满创业和创新机遇。
针对海归人才,晋江专门梳理出10多项内容,包括海关出入境、海外驾驶证、户口迁移等办理事项,每一项都清楚罗列出要找哪个部门,带哪些材料;同时,还协调本级职能部门,设立了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一次受理,一条龙服务,为海归人才办理各种落地手续。
在生活保障上,晋江也是下足了功夫,形成一套服务体系,涵盖住房、工作津补贴等内容。以工作津补贴为例,根据晋江制定的人才评定标准,王华南属于二类人才,每月可获得8000元,一年可补贴9万多元。
创业之初扶一把
创业之初,资金是关键。吴超峰祖籍晋江龙湖镇,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2014年,他设立了天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在龙湖镇租了10多亩土地,从事气雾果蔬栽培。“这是一种无土栽培技术,没有土壤和基质,果蔬长在挤塑板上,通过喷头对植物根系雾喷营养液。”他说,“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可以节省90%的水,同时利用立体栽培,其土地利用率要高出5倍。”
不过,说起长远发展,吴超峰在资金投入上犯了愁。“农业项目显效周期长,需要近千万元的资金,可是单靠商业受益无法实现。”吴超峰说,得益于晋江的创业扶持政策,他的项目被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团队项目,获得8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
去年,为了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带团队、项目、技术来晋江创业,促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晋江发布了《关于加快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项目的若干意见》,其创业扶持资金最高达1900万元。
“只要在晋江新注册成立独立法人机构并开展的高新技术研发或产业化项目,创业团队就能享受扶持政策,包括携带资金、技术成果自主创办的企业,或是以其他方式与他人共同创办的企业。”晋江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黄建华说。
此外,晋江市财政还设立了1亿元人才专项基金、3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并引进5亿元兴业证券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打造一个多元的人才融资平台。
留住人才尽其用
“仅仅引进人才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真正发挥其作用,服务于产业发展。”丁锦茹介绍说。
林振隆是位台湾博士,他带着一个由5名博士组成的团队,开发了一项生物医药项目。“该项目以台湾阿里山上的山芙蓉作为原料进行研制,用于治疗糖尿病。”在晋江创意创业创新园,林振隆说,“这里整个园区设施齐全,创业条件好,氛围浓,集聚了大量的创客,又地处城郊,不会受到外界的过多干扰。”
数据显示,晋江目前有在站博士后15人,长期留下来工作的博士有113个,其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达15年。
随着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持久发力,晋江在产业升级中赢得了先机。2012年,晋江的百宏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重点研究开发超仿棉涤纶长丝等4个项目,其中一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申报了福建省区域重大科技项目。该项目可新增产值5亿元、利润6500万元,培养专业人才50名。
据悉,晋江现有洪山文化创意园、国际工业设计园等人才集聚区,同时,还引来了众多科研平台,包括我省首个国家纺织人才培养基地、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装备制造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