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昌(左)在进行木版年画创作。
木版年画是融雕板印刷工艺和彩绘工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泉州(晋江)木版年画起源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近日,记者从晋江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蔡建昌处了解到,为进一步做好木版年画传统艺术及工艺的保护传承,目前该项目正积极申报晋江“非遗”。
咱厝木版年画作品
参加全国书画赛屡获奖
作为泉州(晋江)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之一,蔡建昌从事木版年画创作已有40年。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他的木版年画作品获奖、被收藏推荐数不胜数,并赢得了“中国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等一个个光环。
1996年,蔡建昌木版年画作品《探亲》获得农民书画大奖赛一等奖;1999年,木版年画作品《元宵谜会》获得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展一等奖;2004年,木版年画作品《喜猴迎春》获得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大奖赛一等奖;2004年第七届中国美术节暨第二届中国嘉兴农民艺术节,蔡建昌木版年画作品《八仙过海》还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作品展并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木版年画艺术是我国民间美术的龙头,泉州木版年画上为福建元明书籍版画之别子,下为闽南年画之鼻祖。”蔡建昌说,由于木版年画题材广泛,手法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蔡建昌介绍,木版年画的操作一般先由画师绘制一稿,然后再经过雕板、刷印、人工敷彩等步骤。传统操作多为家庭作坊,流水作业,也有技工一手操作完成。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取材大都是农民大众喜爱的事物和神话故事,很接地气,主要有节令习俗、历史典故、神仙佛像、吉祥喜庆、农事耕作等类别。
传统艺术历经千百年
传承近乎断层急需保护
据了解,早在北宋时泉州公使库的印书局已有书籍印行,并在宋代泉州涂门外的田庵村及相邻的淮口村、后坂村形成以雕版印书为业的村落。到明代时,泉州的雕版印书业更加兴盛,尤其在明清时期,书籍上的版画插图极为普遍,客观上促进了泉州(晋江)木版年画技艺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二十世纪50年代,泉州(晋江)木版年画基本停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尤其制作木版年画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愿意从事木版年画创作的人寥寥无几,造成木版年画创作近乎断层。
近年来,为推动木版年画传统艺术及工艺的传承,蔡建昌设立木版年画工作室,并把木版年画传统艺术带进校园,先后在晋江一中、安海职校、季延初中、侨声中学、东石中学等10多所幼儿园、中小学办展或开讲座,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熟悉并喜欢上这一传统艺术创作。
“木版年画申报‘非遗’,对于推动该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只是一个开始。”蔡建昌说,下阶段,他将配合晋江市文化馆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木版年画普查工作,探讨设立木版年画艺术馆,展示木版年画的历史资料、相关制品等,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同时,结合乡土文化进校园,继续在中小学开展木版年画知识、技艺讲座;以木版年画工作室为基础,开设培训班(体验班、创作班)普及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培养创作新人才。(记者 赖自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