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3月14日讯 上周六植树节,在晋江灵源寺旁,一株千年古樟树在春雨中冒出满树翠芽,引来不少游人驻足拍照。而绕着古樟树附近走一圈,不足百米范围内,竟有木棉、油杉、山牡荆等多种百年以上古树,令人啧啧称奇。当地村民说,灵源寺旁保存如此众多古树,得益于明朝万历年间立的一块石刻告示。

灵源寺千年香樟满是翠绿
石刻告示就在古樟的30米开外,刻制时间在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告示显示,时人吴选状告称,其义父吴乡官的两座祖坟,祖坟范围内“植荫数千”,当时被附近居民大肆侵剪,因此请告官府,地方社首因此立下此告示,严令“不许擅行侵伐亦不许纵放牛羊践害”,否则“决不轻贷”。记者查阅地方文献,吴乡官即指时任工部尚书的灵水乡人吴淳夫。
晋江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棵远近闻名的千年香樟,据传,589年隋朝灵源寺建成之时,就已生长在这里。这棵香樟树,除了粗壮的主干外,根系还延伸到旁边,长出了三株小树,其中一株最小的呈拱门状。灵源寺事务委员会负责人、78岁的吴裕拱告诉记者,由于香樟树长在灵源寺入口,因此古时这里便被作为“观音的山门”,要上坡到寺内朝拜,无论是谁都得下马落轿,步行进寺,因此这棵香樟也被称为“下马樟”。
古樟树下,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内有“清光绪甲申年裔孙”立的“宋绍兴进士岂尘林公之室”。吴裕拱告诉记者,这便是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著名诗人林外的墓前石室,当年,林外笔锋直刺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死后,其魂归故里,在此与灵源山满山青松翠柏为伴。(海都记者 陈紫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