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科学做到极致,又如何能教到极致?”
满头银发的游效曾,仍记得自己13岁那年,有幸聆听南京大学校友、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做报告的事情。
“这就是物理学家吴有训!”年少的游效曾很震撼,吴有训教授那和蔼可亲的态度,对科学的执著,“大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他暗暗下决心,做学问就要像吴教授那样!
60余年来,这位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先后担任“物质结构”“结晶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和“结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中涌现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世界青年科学家等,为化学界输送了大量科研人才。
“不把科学做到极致,又如何能教到极致?”何谓极致?学生们还记得,那是每次把论文交上去,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老师的修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批注;那是深夜十一二点接到电话,老师很激动地提出一个想法,要学生尽快做起来,因为“能第一个做出来才算本事”;那是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群论、能带理论、配位场理论及各种谱学原理,告诫学生们一定不能丢掉基础理论,“现在做化学的人一味强调实验技巧,基础不牢,何以创新?”……
“我的‘长寿秘诀’,就是看文献!”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的游效曾,经常这样“炫耀”。几十年来,游效曾没有节假日,大年三十春晚开播了,他还是不肯回家。出差开会,飞机、汽车上,哪怕是肝移植后躺在医院里,他都又看起了专业书和学生论文,甚至和医生风趣讨论起“药物的分子结构和机理”。太过专注的游效曾,经常闹笑话。有一次,他和同事做晶体结构实验,两人的鞋子穿错了3天才发现;搬家快两年了,他还会不知不觉回去老房子,无论如何都不能把钥匙塞进锁孔。
有学生不解,游效曾就讲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因为历史原因,到了50多岁,他才真正有机会开始做科研。“如果我能再有十年二十年时间,我一定能做出很重要的发现。你们很幸运,年纪轻轻就可以专心做科研,一定要珍惜机会!”
2016年底,一次会议上,游效曾对年轻学者的工作做完指导后,溘然倒下,倒在了他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倒在了一群热爱他的学者面前,走完了他的漫漫化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