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花样翻新 学生须走正规渠道勿心急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该校的招聘信息只会发布在学校的官网上。
长春八中也回应称,如果有招聘需要,学校首先会把招聘名额交给当地的教育局报批,教育局会进一步发布招聘信息。之后,再由教育局或省级相关单位统一安排考试,面试则由学校负责。并且,招聘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收取费用。
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多年的朱若霞总结,这些年来,她接触到的招聘骗局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用人单位发布的正式招聘信息中的联系方式替换后散发,向学生索要服装费、报名费、培训费等费用,严重的甚至谎称需要面试或实习,将学生骗到外地传销窝点;二是在校园内四处散发招聘广告,对学生面试并一律录取,但要求预先交纳服装费、培训费、报名费等。
“总之,万变不离最终让学生交费。”她说。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建鹏表示,招聘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渠道上。一些即将迈入社会的学生识别能力不够强,容易被非正规的网站“打乱阵脚”,他建议学生可以盯住学校网站和企业的官网。
在他的印象里,进入学校招聘的企业几乎都要经过比较严格的审核流程。通过审核企业的资格证书看是否具有资质,检查招聘信息辨别是否正规,他们也会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对有问题的企业进行调整和删除。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学工办的主任李雪,也曾在学校的就业部门工作过多年,她还曾因此“端”掉过一个传销窝点。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按照经验,她们也会对进入学校进行招聘的企业多方核实:公司的法人信息、营业执照,以及所有相关的材料都要提供给学校。
朱若霞表示,上述不合规范的企业利用了学生急于解决工作的心理。“识别招聘骗局的关键是冷静思考、理智权衡。”
她建议学生,找工作以学校官方渠道、权威招聘网站及公司官网发布的信息为主。对于网上的招聘信息,尤其是门槛极低、高薪承诺的招聘信息,不上当,不转发,不传播。
同时,找工作过程中也要和同学及学校保持联络。发现有不经筛选简历就一律通知面试,或所有面试者一律录取的公司,要及时向学校就业部门反映。如有公司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费,或要求扣押证件等,一定要坚决拒绝并向学校就业部门反映。
王建鹏进一步提出,网络时代的信息呈现出“海量”的状态,看到消息学生更应该把核实的工作做在前面。“先查查企业的基本信息,确定是否存在、是否有招聘、是否有正式的官网,官网上又是否有公司的介绍等。其次,还要关注网站的信息来源是否合理,流程是否正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毕业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