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以教育为例,教学点条件有限、教育力量薄弱、艺术课程专业教师短缺等,是当地教育发展的共同难题。如何提升当地的师资力量,让娃娃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了许多高校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着力思考的重点。
为此,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于2017年启动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乡村美术教师培养计划”,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师资和美术教育资源,借助教育扶贫网络平台,选拔贫困地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美术功底、有能力、善表达的乡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种子师资学员,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
记者了解到,在助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尤其是从师资培训入手,抓住教育扶贫“牛鼻子”,帮助贫困地区建起一支留得住的优秀教师队伍,实现从“根”上扶贫,是近年来很多高校努力的方向。
乡村教师走出来:更多参与进修培训
云南永平县北斗中学的教育质量,在2013到2016年间实现了从全县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的“逆袭”。时任校长李字明,把这一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自己在2014年到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挂职培训的三个月。
“以前学校升旗仪式上的讲话,都是校长们苦口婆心地讲,后来我们学习了复旦二附中的做法,让同学自己准备、自己发言。”李字明说:“这样的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更理解演讲的内容。”
从治校理念到德育方法,从课改实践到师生团队协作,复旦二附中的“经验法宝”李字明带回去不少。而随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北斗中学的教育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回过头来看,那段挂职培训的日子,确实对我影响很深,感觉像是给自己打开了教师生涯的一扇窗。”李字明说。
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依赖于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前不久,中国教师教育精准帮扶大型公益活动“启师·沃土计划”、“三区三州”区县教师教育新体系建设暨教师教育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为期三天的培训,主要为西藏、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教师解读教师教育新体系、分享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设计教师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贫困地区的文化、地理与教师教育实践背景,精确识别贫困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需求,并通过精确的项目设计与管理,扶持贫困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表示,构建优质的区县教师教育体系,是提升区县教育发展内生力的必然要求。
对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是不少高校助力师资扶贫的重要方式。去年暑假,北京科技大学携手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甘肃秦安县7所高中、33所初中、24所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骨干教师共151人进行了小班精品培训。培训不仅让这些参与其中的教师得到了能力的提升,更发挥出了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在对教师培训的回访中了解到,这151名教师返校后,通过“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示范课、公开课、交流研讨等形式,有力促进了当地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