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尹才华提出再援疆一年,缓解学校压力。一年后,他又将援疆期申请为三年。
“这里需要我,我也学到了兵团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尹才华说,“兵团人守在这里,就是一种奉献,他们的子女理应得到更好的教育,我有责任留下来!”
一纸调令留在新疆
2015年暑假,三年半的援疆期也满了。尹才华离开前,团场领导会同学校方面一起为他送行,学生们也来了。
过去每逢寒暑假尹才华回家前,孩子们都会不放心地问:老师还会回来的吧?而这次,他们都知道,尹老师要回湖北了。很多孩子依依不舍地哭了,尹才华内心百感交集。
“像我这样的教师,内地有很多;而边疆地区教学资源匮乏,这里更需要我。”尹才华决定留下来。
刚开始听说尹才华想调到新疆工作,妻子刘尚姣非常震惊:尹才华援疆三年半期间,家里的事,孩子的教育都落在她头上。眼看着尹才华援疆期满了,却又提出要调到新疆,“我一时半会还接受不了。”
后来,经过尹才华慢慢做工作,刘尚姣才同意来新疆。“他说在新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少数民族孩子多,汉语功底不好。我也不能老拗着,夫妻总得有一方要让步。”刘尚姣说。
“最怕面对父母,我是长子,当时已44岁,父母也年迈了,难以开口。”他去找弟弟妹妹商量,取得他们支持后再去做父母的工作,老人思虑再三,表示同意。
2015年9月,经过申请,尹才华和妻儿的户口迁入八十八团,成为真正的兵团人。“拿着调令走的时候,父母来送行,看着父亲两鬓白发、眼中有泪,我不敢放慢脚步,怕再多看一眼会改变主意。”
教学带来一股活水
进疆前,尹才华是潜江市优秀教师,正式调往八十八团学校后,尹才华担任语文教学组组长,教八年级语文。
八十八团学校是九年制义务学校,全校近600名学生,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三分之一。因师资力量有限,学生的语文尤其是古代文学理解能力差。
尹才华将文言文通过讲故事加课堂表演方式与学生互动,还常给教师开教研讲座。一堂作文课,他用上孩子们的照片、学校组织活动的视频,学生们身临其境;一篇《桃花源记》,他边描述边表演,现场活灵活现,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淳朴的孩子们成为他教学的最大动力。尹才华经常深入连队、牧区家访。学生刘珊家庭遭变故,他细心开导;课间休息时,他给学生古禄君补习功课;他与学生得尼拜尔一家结为亲戚……
学校经常安排他进行公开课和教研讲座。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根据学校要求,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上一次公开课,开始是语文老师听,后来其他任课老师也来听,学习他调节课堂气氛的技巧,学习他讲解知识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