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科研外,古其林同学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也很优秀,他一直是我的科研秘书,在沟通和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甚至在博士毕业到出国前的这段时间,还一直在帮助我处理一些事务。”导师朱孔军教授这样评价他。
“刚刚进入大学时,从西部农村初次到大城市学习的我很不适应,内向,不擅与人沟通,但是我告诉自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为了提高社交能力,我一口气加入了许多个组织。”古其林告诉记者,他一开始普通话不好,家乡口音很重,就自己买教材练习,报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连续考了两次终于通过;他羡慕有电脑的同学能够熟练地操作办公软件,就抽时间去学校的机房练习……大学期间,古其林先后荣获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航天特别奖学金、校“十佳百杰青年”、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担任了学院青工部副部长、团支书、党支部执行书记、辅导员助理等多项职务,同时还成为所在年级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党员。
2014年日中铁电材料及其应用研讨会(日本) 古其林提供
成长历程:“父母教会我乐观、坚韧”
古其林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收成不好的时候只能通过向周围的邻居借稻谷才能保证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虽然贫穷,但是他们从小就教育我‘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无论生活再艰难,都会尽全力供应我上学。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读初中时的一个下午,父亲为了补贴家用将山上的竹木卖给商贩,他刚刚把一捆竹片扛到村口的马路上卖掉,转身就把钱给了我让我用作生活费,那12元钱上还沾着父亲的汗水。”回忆起往事,古其林感叹道。
他最感激父母的一点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当时村子里大多数成年人都出去打工了,我的父母为了能够在身边照顾我并没有去外地,继续留在家乡务农,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干更加劳苦的工作,收入却十分微薄。”古其林说,“但是父母在身边对我成长的帮助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