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不少年
1977年12月22日,史晋川和通过初试的其他考生提前一天赶到了临安县城,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复试。只要通过复试,他们就相当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从我插队的生产队到临安县城还挺远,我们要先坐手扶拖拉机到公社,再转长途班车到县城,提前一天就在临安中学附近找了个小招待所住下了。”复试的考场就设在临安中学。史晋川的政治课学得好,临考前一晚还在帮同房间的考生复习,结果他的大嗓门引来了隔壁的考生,一个带一个,招待所的小房间里很快就挤满了人,成了临时课堂。“当时真的是这样,每个人都很努力,谁都不想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
1977年12月23日,复试第一天。
“我记得那天天很冷,但我坐在考场里已经感觉不到冷,只觉得激动、兴奋。”他说,初试的规模很惊人,整个公社六七百知青(包括回乡知青)近一半都报名参加了初试,但大部分被刷下来了,进入复试的只有几十人。
每次监考老师走到身边看答卷,史晋川总是忍不住抬头看他,似乎只有从他脸上看到嘉许的表情,才能多放一点心。“那时候距离高中毕业已经近三年,太久没有参加考试了,心里终究是忐忑的。”恢复高考第一年,史晋川插队的公社一共有5个人考上大学,他是其中之一。
1978年1月起,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工作进入录取新生阶段。“我们正式报到是1978年年初,我被当时的杭州大学政治系录取了。”史晋川说,当时政治系一共录取了140多人,那年他21岁,按年龄排在系里只能算小弟弟。
史晋川分在政治系二班八组,学号770078。他的同学多数都已非少年。“我们小组长老林30岁,来报到的时候已经结婚,有四个儿子,最大的一个上小学二年级。”这在77级大学生中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和史晋川一样,很多考生仍保留着1977年高考的准考证,那张还没有手掌大的深粉色小纸片,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