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文学老师说
这是好事,也是文学的幸运
范雨素在哪儿?范的文学老师张慧瑜也不知道。“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我也很意外。”张慧瑜也接到了不少电话。大多是来问范雨素。
张慧瑜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他从2014年去工友之家义务讲课以来,范雨素就常去上张的课。“几乎每节课都到。”张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初中毕业的农村打工妇女对文学的虔诚和热爱。
范雨素从小喜欢看书,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普及的年代。有一段时间,她迷上琼瑶的小说,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土,就改成了现在的“雨素”。不过,改了以后,她又觉得别扭。“觉得像是戴了个假面具似的活着。”
平常沉默不爱说话的她,讨论起文学来却是滔滔不绝。
在上周日的文学课上,范和张老师就有了一段讨论。那时,张讲的是一篇关于暗夜的小说。
“这没什么意思,没情节”,范这样说。
张惊讶的是,这样一篇相对冷门的小说,范雨素居然看过,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再过两天,文学课又要到了。张判断,这次范雨素不会来,“她需要静静。”
对于范雨素引发的社会关注,“从某种方面来说,这是好事。”张这样告诉钱江晚报记者。长期从事文学研究的他觉得,这是一次纯文学的回归。
“没想到,沉寂了多年的文学,在打工群体身上又成了力量的载体,重新引发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这也是文学的幸运。”张慧瑜说。虽然,他也觉得,“这很可能就是一阵风,热点过了,也就过了。”另外,在他看来,通过范雨素的关注,传达的也是社会对这个底层群体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进步。”
消失的这两天,范雨素在干吗?在想什么?皮村的人不知道。
或许,她在想着她的困惑——安全感。这几年来,范雨素一直有个困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生活也富裕了,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安全感?“我大女儿虽然在写字楼上班,可我看她的签名依然是:农民二代,漂二代。她的好职业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她依然是惶恐的。”在她的一篇文章里,她这样写道。
她说,她还在寻找答案。
范雨素"爆红"后手机被打爆 有人拿钱追到村里
范雨素本以为拿来换点稿费的第一篇公号投稿《农民大哥》的5000多点击量就是她受关注的上限了。“谁知道早晨一醒来,还不到9点钟吧,文章(《我叫范雨素》)左下角的数字跳到了10万+。”
几分钟后,“范雨素”这个名字上了百度百科。
几个钟头后,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她抱着还没拔下充电器的手机,不知打给谁求救才好。
几家知名的出版社很快追到村子里,插着红旗的皮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口又多了几辆宝马。一些右臂底下夹着钱夹的城里人模样的人逢人便问:“范雨素是住这里吗?”“你能联系上她吗?”
(原标题:范雨素“失踪”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