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陈龙斌:科研之路 兴校之计

核心提示: 陈龙斌:科研之路 兴校之计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中,泉州七中入选省队的苏思河、刘嘉辉、李榕三名同学分别以第5、13、21名的好成绩夺得全国一等奖,获一等奖人数居全国第一,3位同学被北京大学现场录取。据了解,在此之前,该校还有多名同学由于竞赛成绩突出,分别被北大、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名校现场录取。

  对此,该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陈龙斌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学校所走的“科研兴校”之路。“我们要的是在其他学校都发展的基础上,‘水涨船高’脱颖而出,而不是把别人比下去,才‘水落石出’。”




校长名片

陈龙斌 泉州七中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先进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省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水涨船高”中脱颖而出

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七中发展迅速,作为学校领导,您认为自己的办学思路有何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

陈龙斌:我想这跟我们提出的“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是我们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构想。

  我们要的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从现实情况看,每所学校都在提升硬件设备,都在建设师资队伍,都在抓管理、抓学习,如果我们也按照常规来做,恐怕很难突出。在现有基础上,从专业角度出发,做精做强,走科研兴校的路子,才能真正“水涨船高”。而事实也证明,我们的思路是对的。

记者:具体到办学上,你们是怎么做的?

陈龙斌:首先是在“校本课程”的教研上进行改革,我们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做了规划、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以老带新”、“听课评课”等传统教研形式的基础上,我们让每个教研组都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机制,通过各组富有学科特色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在办学模式上,我们与加拿大五湖学院联合办学,成立了国际交流部,招收“中加班”学生,开创福建省中学与国外联合办学的先例。每年学校有专门的英语文化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等。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市级以上英语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汉语国际交流基地校”项目,我们又成为福建省6所基地校之一,多次选派英语、语文老师到海外教学,同时接纳更多的国外学校、师生的交流、留学活动。2007年我们又与清华大学合作,成为其实验基地校;去年我到美国访问,与两所学校缔结为姊妹校,多次进行交流与合作。

把老师打造成科研专家

记者:据了解,您要求所有老师都必须成为各自科研领域的专家,您是用什么样的办法,迅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

陈龙斌:我们想了一种方式,就是“任务驱动”。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解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电脑机器人初步》,就是在学校电脑机器人工作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校本教材,对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除了校本教材,我们还要求老师编写教辅,提高自身的研题解题能力。另外,通过学科奥赛和科技创新,促进教师培养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教师逐渐发展成为这一领域这一方向的专家。

记者:老师的反应如何?最终的效果跟您预想的一样吗?

陈龙斌:除了在科研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我们也很重视老师的继续教育。每年学校都鼓励老师参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考试,或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接受新鲜知识,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目前我们有省学科带头人9人,省骨干以上教师19人,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0人,学科奥赛和科技创新金牌教练25人,研究生31人,含在读的共有49人。仅去年一年就有24位教师获得教学设计、课例、教学成果评比、说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市一等奖11个、省三等奖3个、省二等奖1个、省一等奖4个、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特等奖1个。

让学生在学科方面拔尖

记者:现在看来,你们的“科研兴校”之路确实造就了一支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但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能得到怎样的发展?

陈龙斌:去年,我们学校获得了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这是对我校科研改革的肯定。

  对学生来讲,全面发展很重要,但能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和突出,对将来进入大学走上社会都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去年高中毕业的王思一同学,高中阶段多次参加全国、世界机器人设计大赛并获大奖,因此被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亚利桑那大学录取。而今年这一届高三,已经有多名同学因为学科竞赛获奖而被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现场录取。

  据统计,在学科竞赛上,我们继2008年以27个奥赛一等奖夺得全省获奖人数第一之后,2010年又以28个一等奖夺得全省第一,并有7名同学进入全国决赛,4名夺得全国一等奖;科技创新夺得电脑国际金牌2枚,铜牌1枚,全国金牌6枚,省级以上奖牌154枚。

记者:有人说,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要有爆发力,还需要有持久力,七中接下来要如何在科研方面保持前进的步伐?

陈龙斌:目前,我们正在不断总结科研成果,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今年起学校推出“七中讲坛”,让老师们总结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以专家的身份与全校学习交流。还多次引进和主办各级各类研讨和观摩会,让教师担任学术交流的主讲或观摩课的教学,促进教师提升。我想,我们不止是要“水涨船高”,还要乘风破浪,稳步前进。(本网记者 叶碧玉)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