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者如何选取作品,设置考题?一线老师和考生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由“泉州作家作品进入高考模拟试卷”引发的一场讨论,成为本期高考专栏的主题。针对高考语文的阅读题型,我们邀请了参加过高考质检命题的老师和高三年语文老师,为大家做详细指导。
本期指导老师:德化一中赖厚利老师,泉州五中沈曦林老师。
高考语文阅读 文本选择有“规章”
曾参加过高考市质检命题的德化一中语文科赖厚利老师告诉记者,有关高考及相关模拟试卷的题目,命题者“一般要考虑以下五个问题:考学生什么?考的内容准确、可靠吗?能体现公平、公正吗?命题内容的价值观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一致吗?其后效影响——对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有正面作用吗?”。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两大块,一是必考部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是选考部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选一)。”赖老师介绍,文本的选择一般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可读性,比如小说,就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散文就要有一定的美感。所选择的文本力求以已经过世的作者作品为主,以避免出现“答错作者心”“标准答案被质疑”的现象。例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知名媒体人林天宏的作品——《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结果原作者答题时,竟然“不及格”,导致出现一番“质疑”标准答案不标准的言论。
另外,由于要考虑整份卷子的整体阅读量,选择的文本要控制一定的字数。“现实情况是很多现成的文本都与‘考试说明’规定的字数范围不符,这就要求命题者要对现有文本进行一番加工,包括删节、增加个别过渡句、添加标题等,但前提是不影响原文基本情节、基本内容,以及表现的主题、作品风格等。加工后的文本还要注意整体的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土作家作品也曾是前一阵子各省高考自主命题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其明显的地域性引发人们对高考公平、公正性的质疑,命题者在这方面的选择会更加慎重一些。
多想想为什么 读出作者弦外之音
“李建民先生的散文作品《鲁迅的后园》能被列入模拟试卷,我想正是因为作者的立意较高,通过鲁迅的人生经历,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符合命题原则和思路。”泉州五中高三年语文老师沈曦林认为,命题者的本意是考查学生的鉴赏和评论的能力,这也是应试制度下学生普遍缺乏或不足的一点。
虽然此前曾出现过高考试卷答案与原文作者本意不相符合的情况,但沈老师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个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命题者也是从鉴赏和评论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剖析,或许与作者本意有出入,但并不妨碍学生能力的展现。“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选材,首先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如何深入阅读,不少一线老师建议,可以在读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比如鲁迅的《秋夜》,文中作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表面看似乎很啰唆,但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沈老师说,学生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仔细思考,就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赖厚利老师认为,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精读细品。在阅读时认真揣摩语言,体味语意,把握作者的深层用意和内蕴所在,反复品读,把文章读懂读透。另外,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或边批注,引导学生写读书随笔,把自己的主观感悟及时呈现出来。
从整体到局部 培养鉴赏评论能力
据沈曦林老师观察发现,很多高中生更喜欢网络小说、漫画等,阅读时则往往停留于情节和结果,没有看到作者的初衷和目的。对那些学术著作或经典名著,更觉得艰深难以推进,更不用说鉴赏和评论了。“这就需要一线老师指导他们多加练习”。
比如学生要把握小说的人物就要学会从文中收集描写这个人物的信息,那么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平时阅读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小说这类文体通常在刻画人物方面会有哪些方式方法,再向他们介绍一些佳作,如《红楼梦》的人物刻画等。当学生能从平时大量的小说阅读中记下人物刻画的一般方法,当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鉴赏一篇新的小说作品时就会想到这些塑造人物的特色。“尤其是对高三学生来讲,应增强思辨的能力,可多看一些散文、杂文和随笔等”。
赖厚利老师也认为,阅读要注重“整体—局部”的原则,读完一篇文章,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提取关键词句,如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勾画信息承载量大的句子,标示主旨句;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全文内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作局部内容或表现形式的探究。
审题时,要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揣摩命题者的考查思路,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词语,确定阅读与答题区间,提高答题的针对性;答题时,在头脑中认真拟稿,进行严密的语言整合,力求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保证要点全面、有序。
另外,沈老师透露,在解答高考试卷中的探究性题目时,最好是从赞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分析。“当然,从反对的角度也并非不可,但如果不能说服别人,反而弄巧成拙。”(本网记者 叶碧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