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讯 10月22日,第一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创意教育论坛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开幕,包括台湾成功大学、中原大学、东海大学、义守大学、金门大学、明新科技大学、亚洲大学等高校师生在内的海峡两岸15所高校师生和业界人士近百人,共同探讨大学生创意教育议题。
据介绍,泉州是制造业重镇,是品牌之都,文化创意产业相对薄弱。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升温,泉州文化创意产业亟须崛起。专家建言,要率先发展人才战略,没有文化创意人才,产业将无从谈起。
现实 创意从业人员仅2000余人
“人才战略是首要,没有文化创意人才,产业无从谈起。”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坚说,泉州如果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要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的领军人物,同时要自己培养支撑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各种层次的人才。
据了解,泉州创意企业或单位有200多家,年产值2315万元,年创税543万元,但是从业人员仅2000余人。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上也不尽合理。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泉州本土高校中,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黎明大学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动画动漫、工艺美术、广播影视等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泉州创意产业人才发展需求,创意产业加工类员工较多,高端创意、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缺乏,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了解技术尖端并看准产业发展方向,懂得经营和电子商务等多面手式复合经营型人才更是紧缺。
除了人才缺口外,泉州的创意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区功能不完善、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政府扶持效应不够等,也是困扰泉州创意产业发展的几大问题。
市场 打造创意产业 急需大量专才
“希望借助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创意教育论坛这一平台,广泛联系两岸创意教育专家与优秀人才,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刚刚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创意教育论坛上,华侨大学副校长关一凡表示,泉台两地文化资源共享,创意产业优势互补,交流与合作成果非常显著。由此,急需大量创意人才的培养。
就泉州而言,创意产业是个新兴产业,而泉州扎实的制造产业基础、多元文化底蕴深厚以及日渐扩大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也是泉州发展创意产业的三大优势。
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主任吕庆华教授也表示,目前,泉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研发设计创意产业、以综合性创意产业经济区为标志的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和以动漫文化为主的数字服务创意产业这三个重点领域。
以体育用品创意产业为例,泉州体育用品相关企业近5000家,年产值超500亿元,产品出口创汇约40亿美元,外向度在60%以上。泉州主要靠自身传统产业的衍生,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体育用品产业转移上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已经形成以加工生产为核心的体育用品产业链,涵盖配件、模具、纺织、漂染、半成品、成品加工生产、辅料生产、印刷、市场营销等领域,初步形成体育用品创意产业集群。
在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泉州将重点打造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惠安石雕产业园、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产业园、安溪藤铁工艺品产业园等创意产业园,将其建设成泉州区域创意产业的聚集平台和特色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龙头。
建议 依托高校
培养国际人才
“人才的培养,目前还是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主任吕庆华教授认为,可依托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华光学院和泉州纺织服装学院等学校,发挥现有特点与优势,重点发展动漫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和铜雕、丝织等技术。
吕庆华教授认为,要实施创意人才的培育战略,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建立“大学—产业—政府”培养模式。一方面,支持泉州市域内高校有针对性地设立一批软件设计、动漫动画、数码艺术、动画制作、装饰艺术、现代陶艺、工艺美术、广播电视、传播策划等相关学科专业,并与台湾高校联合举办相关专业,建立创意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一个“创意阶层”的形成。
另一方面,根据泉州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和产业特色,搭建创意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平台,将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设计企业、产业基地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应加强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交流互换、合作办学等形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人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