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谦是目前泉州市书法界唯一一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书法家。出生于1955年的李德谦说自己这代人是“压不垮的一代人”。他上过山,下过乡,还做过搬运工,在泉州糖厂扛了一年糖包。但四十多年来,无论身处闹市,还是闲居书斋,他都不忘泼墨挥毫。书法在怡情养志之余,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人物名片】
李德谦,字吉之,晋江人,毕业于福建电大中文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褔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2000年、2008年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拔尖人才,是泉州书法界唯一一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书法家。
一杯水、一方砖 树枝当笔忙练字
李德谦与书法结缘起于小时候,因为觉得行书龙飞凤舞“很好看”,幼年的李德谦开始迷上书法。
为了写出像帖子里一样漂亮的书法,他经常躲到堆放稻草的柴草房里练字。有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他“野路子”自练的行草,在与“正规军”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痛定思痛,李德谦请教老师找出失败根源:自己未从楷书学起,根基不稳。
为此,他四处寻找柳公权的楷书帖,想练出一身“柳骨”。当时破四旧,一书难求,字帖更是难寻。每每借到一个帖子,李德谦就用半透明的纸张覆在字帖之上,再用毛笔一笔一画细心勾勒描边,勾出自己的“字帖”本。
在当时,纸墨都非常紧缺。他常常端一杯水,用笔蘸水,在红方砖上写字。一写就是几个钟头。甚至在干农活时,一有闲暇就以树枝当笔,在地上练字。
运土扛包 再累也不放弃书法
高中毕业后,李德谦回乡务农。19岁的他除了农活外,还要用板车从晋江新店村拉红土送泉州市区五堡街煤厂。一趟来回约20公里、每天3趟,疲惫程度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身心极度疲劳的他下工之后还坚持临帖写字。
1975年,李德谦上山下乡,到了泉州东海公社的桃花山。他和知青们上山干活,还在山腰里填土,造了18亩田地;就连山上的知青房,也是他们自己运石头盖起来的。
每天的午休,李德谦舍不得睡,写写字,看看帖,与自己心爱的书法相处的时间,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山上蚊虫多,他每每都被叮出一身红点。后来,有位老农献了一计:身上涂满肥皂,蚊虫就无从下嘴了。于是,每天午后,知青们总能看到一个“肥皂人”在写字。
次年,李德谦回城“补员”顶岗,被分配到泉州糖厂当搬运工。每天要与十几名搬运工共同完成糖厂成品仓库的搬运任务,扛的是200斤重的糖包。
可无论到什么地方,什么岗位,李德谦从没放弃过学习书法。光柳公权的楷书,他就临摹了13个年头。
自学刷拓 潜心40年终有成
因为书法,李德谦在搬运公司里小有名气。1977年,他被推荐到泉州市“专案组”工作。在“专案组”期间,李德谦负责看管当时“反革命分子”和整理文件,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练字。一位有学识“反革命分子”,每天跟李德谦口述诗词为乐。一年下来,李德谦由此也记下了大量的诗词。还记录了20多本的古诗词集。
1980年,李德谦考入了电大的中文系。除了上课,李德谦对书法的学习愈发地勤奋。为了研究古代碑刻,他还自学了刷拓技术,把遇到的古代名家碑刻刷拓下来,反复揣摩推敲。而中文的学习,也让他提升了对书法的认识。从哲学里,李德谦还悟出了书法中虚实、轻重、缓急、主次、干湿的道理。
潜心学书40余年,李德谦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的名字及艺术成就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篆刻大观》等专业文献,他的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展,也多次获得多种奖项,成为泉州地区著名的书法家。(本网记者 庄奕烨 实习生 黄万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