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里,他们是“保姆”,牵挂学生的身心与生活;他们是“万金油”,帮助学生求解日常遭遇的方方面面难题;他们被叫作“老师”,但许多人无法登上讲台,身份“尴尬”。他们就是高校里的辅导员,常常被误解的一个群体。
“24小时在线大管家”
周五晚11点,云南某独立学院辅导员李牧(化名)还在接听学生电话:“我们会按照学校文件公平公正地执行,绝不会出现走后门、拉关系的情况,请你一定放心。”李牧苦笑着告诉半月谈记者,这段时间搞综合测评和贫困生认定,有些同学担心不公正,经常来问。
“迎新生、带军训、走访宿舍,每天要填十几份表格……”说起近期的工作,云南大学辅导员朱丹调侃自己快成“表”姐了。
“辅导员就像大管家,什么事情都要管。”广州某高校辅导员曾慧(化名)说,上课查迟到、早退,晚上查寝、排查夜不归宿,周末组织活动,更不必说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
对此,李牧深有同感:“从学生宿舍换床位到毕业离校都要辅导员签字,半夜遇到学生生病、打架等突发问题,更得第一时间去处理。”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手机24小时开机是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很多人自称是“24小时在线大管家”:“学生夜不归寝,我们担惊受怕;知道有学生生病,比自己生病还紧张。”
“辅导员既要当好理论教育家,又要做学生工作的思想家;突发事件他们是冲到第一线的实干家,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则要当好心理学家。”云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张拥军说。
不上课的教师,没待遇的干部
按照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等9条。但在现实中,许多辅导员承担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受访辅导员普遍反映,除本职工作外,他们还要挑起学校或院系的多副担子,党支部、团委、工会的任务都得出力。“宿舍分配、收水电卡要辅导员出面,就连清理寝室资产都要我们一个个凳子去数、去搬。”曾慧说。
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一些高校难以实现。李牧平时要带400余名学生,每周走访一次学生宿舍就要花不少时间。
“尴尬的是,辅导员属于教师却不任课,要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比较难。”湖南某高职院校辅导员彭月(化名)说:“学生评优、评先进、入党等工作都属于矛盾较集中的领域,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纠纷。一旦学生有疑惑不满,首先要质问的就是辅导员。”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部分高校辅导员既无法像任课教师那样评职称,也不能享受行政干部的职务待遇,在高校里身份“尴尬”。“外界认可度不高,同事也经常对我们有误解。”一名辅导员说。尽管已工作6年,李牧至今仍没有职务和职称,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让他不敢想买房的事情。
多重压力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不少人干不了几年就离职或转岗。与李牧同年参加工作的13名辅导员如今只有3人在坚守;彭月所在的学校,2017年新招的10名辅导员一年过去就只剩了3人。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