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近日,《人物》杂志一篇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使曾两次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的付云皓沉寂多年后再次走进公众视线。
付云皓当年被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却因在大学期间大部分科目“挂科”而无法顺利毕业,后来在广州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担任数学教师,这与人们对他在学术研究上崭露头角的期望似乎落差颇大。报道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付云皓本人随后在知乎上发帖对报道内容和“坠落”的表述提出质疑,将相关讨论推向了高潮。
“15年淡出视线”引来媒体关注
《人物》杂志的报道称,在中国国家队30多年的奥数参赛史上,取得付云皓这样成绩的选手总共只有3名,他更是唯一征战了两届IMO“相对困难”级别的中国选手。然而,从2003年付云皓第二次获得IMO金牌并入读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至今的15年里,他仿佛销声匿迹了。
报道的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伤仲永”式的惋惜意味:付云皓昔日辉煌的奥数战绩与他如今“在这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讲授自己“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对比鲜明,“坠落”之意不言而喻。
“现在参赛的学生,10年后将成为世界上握着知识、智慧金钥匙的劳动者,未来属于他们。”这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连任两届IMO主席的雅科夫列夫教授作出的著名论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有资格踏上IMO战场的年轻人拥有他们所处时代最杰出的数学头脑。
如报道所言,“在自己生命的前18年里,数学天赋是付云皓王国的主宰”。高中3年,付云皓几乎没学过数学课以外的课。进入大学后,付云皓百般不适,先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然后在数学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中屡屡挂科,最终因为物理补考成绩不及格只能从北大肄业。
对此,当年的付云皓仍然是一个教训,足以提醒天下的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引导孩子成长,既不要捧杀,也不能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