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大学中继续受到孤立。作为留学生中的第一大群体,他们的孤立最为明显。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大学联盟2010年主办的一次圆桌会议强调,种族主义呈上升趋势,这对澳大利亚高校作为安全教育机构的声誉构成了风险。
当地学生在口头以及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留学生的成见,同时留学生也在这样做。当地学生认为中国留学生被当成“摇钱树”,关于中国留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抱怨很常见。
有人称澳大利亚高校正为了迁就中国留学生而降低学术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上面这些成见。
澳大利亚学者频繁指出给中国留学生上课的困难,中国学生习惯于一套被动的、基于死记硬背的体系,而不是西方高校那种批判性思维和活跃的传统。悉尼大学的一名高级讲师称,本学期他有20%的学生不具备课程所需要的英语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一些提供论文编辑和撰写以及直接修改考试分数等服务的不受监管的机构的兴起。这些机构主要服务于中国学生。
除了显而易见的道德困境外,从长期来看,不断降低的学术标准可能意味着,随着这些高校的排名下降,在澳大利亚高校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会更少。这可能会对澳大利亚高校的资金结构造成巨大打击,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高等教育对于澳大利亚社会至关重要。但高校应该将它们增加中国留学生人数的渴望与保持学术标准进行平衡。它们还必须认识到对一个来源国过度依赖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风险。最后,高校必须让中国学生更好地接触澳大利亚社会和大学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