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常见的三种战略布局:
第一种,高端路线。比如,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在最顶级的学术刊物上。这种战略,风险大、收益高,成功概率小;
第二种,中端路线。也就是科研的难度与取得的收益均适中,这也是目前学界学者们的常规做法;
第三种,低端路线。这个模式经常被污名化,但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认知偏见会被迅速打破。大部分研究生作为刚踏入科研领域的新手,从这里入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搜索能力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好的成果最大限度不被遗漏。“孟德尔悲剧”出现的可能性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大幅降低。由于科研成果发表难度相对高端路线要低,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比较快的速度取得优先权。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早已证明:优先权是获得承认的基础。因此,这种模式对于年轻科技工作者取得优先权是比较有利的,否则,就很可能丧失优先权。
也许有人会问,从收益角度看,成果发在非著名刊物上是否一定会“吃亏”? 就目前的评价体系而言,短期来看肯定吃亏,但对于学术资本积累与优先权的争夺来说,若从长计议,未必吃亏。
按照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需求曲线的头部历来是竞争的重点,而被忽略的需求曲线的尾部同样暗含商机。目前,商业领域中已开始关注需求曲线的尾部,这就是著名的“长尾效应”。
回到学术界,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人不想将研究成果刊发在著名刊物、获得高级的承认,但是那里竞争激烈,影响因素众多,而且耽误时间,也可能会丧失优先权。相反,那些不知名的学术刊物,反而给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平台,虽然相较于知名期刊来说收益小,但是,其提供的机会也很多。从长远来看,这里正是“长尾效应”发挥作用的地方。随着个人学术积累的增加,逐渐获得圈内认可,被知名期刊接受的机会也在增加。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成果,最初就是发表在国内刊物上,而不是国外期刊。从结果来看,她获得了优先权,从而最终摘获诺贝尔奖。所以,“长尾效应”对于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偿。
当然,要实现“长尾效应”,还需要做的一个准备就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一个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的时代,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生们必须更加认真、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产出方向;其次,作为知识的“产出端”,要明确你的潜在“客户群体”———他们有哪些要求,你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在这样的思考链条下,相信年轻人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研究究竟是“产品导向型”还是“消费者导向型”,而一名年轻研究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在这种双向调整中被塑造出来。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