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十二钗之第四钗:叶筱茶

http://www.hdmnw.com 2013-06-03 15:58 来源:闽南网

温陵十二钗之第四钗:叶筱茶

金刀带雨剪黄芽 一盏清茗酬知音

  在闽南,一壶水,一泡茶,拉近了许多志趣相投者的距离。

  泉州府文庙蔡清祠的天井北侧,西厢房是泉州文库办公室,东厢房是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办公场所。

  推开虚掩的木门,两棵郁郁葱葱的老榕枝叶遒劲。每天上午9时许,烧好水,泡好茶,半天的茶叙就要开场了。西厢房里,只要天气不是太坏,每天都有许多泉州文史界的老同志来坐一坐。文化人坐在一起,茶韵氤氲里,有时候讲讲欧阳詹、王十朋,或者谈谈谁写了哪本好书……

  蔡清祠东厢房,这样的茶叙,几乎每天也在同时进行着。

  以茶为伴的生活场景在闽南太常见了。车水马龙的闹市街道旁,茶行随处可见;办公室的一方茶盘旁,多少白领精英思想碰撞;百姓居家时,三五好友就着一泡好茶,说的是家长里短人间冷暖。

  筱茶仔细一想,谁能说一天生活中,从不见我的踪迹呢?大概实在是太难了。

茶乡姑娘呦,采茶歌儿唱起来

大坪茶叶老街
大坪茶叶老街

  “十条丝线九条青,姐妹站近茶丛边。满山茶工片片是,到处都有念歌诗……”安溪大坪乡,83岁的白玉纺奶奶唱起了自己年轻时编的采茶歌。筱茶在这茶乡人家刚坐定,就被这支曲子吸引了。

  玉纺奶奶20岁时从安溪龙门嫁到大坪。正值妙龄的她,第一次站在了茶山上,那一片壮丽的茶乡美景打动了她,随口就哼唱出了许多山歌调子,并在姐妹中传唱。63年过去了,如今已是奶奶辈的玉纺,嘴里唱着难忘的山歌,手中娴熟地挑选着茶梗,动作不曾停下。

  大坪乡李宏鸣书记介绍,这里的采茶歌大多是自编原创的,不仅有单人歌唱,也有男女对唱。采茶歌也讲究音韵整齐,现在已经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筱茶听说,爱情也是采茶歌的主题,直到二三十年前,安溪一些地方还有对歌成婚的习俗,真是浪漫啊。

  茶乡沉淀下的那些古老的过去,用如今比较稳重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文化”。比如可以被传唱被听见的采茶歌,比如可以被看见的与茶有关的题刻、记载。

  南安丰州的九日山莲花峰上,石刻“莲花荼襟太元丙子”,它表明,早在晋代之前,泉州就有种茶的传统了。直到唐朝中期,茶圣陆羽才写了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咱们的记载比他早了400年。

  后来唐末翰林学士、诗人韩偓因时局避难到泉州,他创作的诗歌里也谈到茶叶;宋代,曾任泉州知府的蔡襄也写下了著名的《茶录》,上篇论茶的色、香、味,下篇谈茶器,集中地反映了宋人品茶的技术和审美要求,是我国传统茶艺形成的标志。

·闽南文化论坛昨开幕:泉州在传统与现代间如何发展

·“梅尔辛泉州之夜”助阵世界闽南文化节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举行24周年庆典

·泉州南音乐团推出《明刊三种》古乐专场音乐会

·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昨日开幕

·世界闽南文化节戏曲类活动昨日开演

·“温陵十二钗”献礼闽南文化节 好评不断

·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开幕 央视多栏目关注

·泉州海交馆“诗情画意访古船”今起布展 16日起展出

·世界闽南文化节游玩攻略带你领略闽南魅力

【第一钗】白筱瓷

【第二钗】方筱武

【第三钗】宫筱巧

【第四钗】叶筱茶

【第五钗】方筱言

【第六钗】南筱音

【第七钗】世筱缘

【第八钗】南筱筑

【第九钗】蓝筱洋

【第十钗】释筱信

【第十一钗】南筱礼

【第十二钗】祖筱贤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12 闽南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2011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