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将在泉州举行。这是闽南文化的一大盛事。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包括开幕式文艺晚会、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揭牌仪式、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等13个项目。
【钗主本纪】一声声温润的小调,一出出动人的戏剧,闽南戏曲,以千百年的演绎,造就了如今的风情万种。今天,温陵第六钗——来自戏曲世家的南筱音,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筱音自幼习文戏练武戏,出出都唱得有板有眼,或婉约或豪迈,或低吟或高亢,唱过《陈三五娘》再换出《节妇吟》。今天,我将带众位看官,听韵味悠远的南音,品雅致温婉的梨园,赏妙趣横生的木偶,观大气诙谐的高甲,在千回百转、亦悲亦喜间,品生旦净末丑,赏古老的南音南戏……>>>家族世系谱
高甲戏遇见欧洲童话,会产生怎样美妙的化学反应?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用高甲戏的方式改编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5月21日在德国鲁尔区首演后,令欧洲人震撼不已。谁曾把高甲戏与欧洲童话想到一起,谁能想到,远隔时空,一切却浑然天成。“跟其他戏曲相比,高甲戏算是年轻剧种。”何杰说,源于清朝的高甲戏,起初是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后来吸收南音、木偶、梨园及京剧的精华,自成一家。
早在10年前,泉州市木偶剧团,也创造了一场惊艳:将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改编成提线木偶剧。
10年前,王景贤把《钦差大臣》改编成提线木偶剧,讲述知县钱三和下属贪贿成风,一日得知钦差大臣微服私访后,惶恐中误把京中纨绔贾四当作钦差,从而闹出一连串笑话。王景贤说,木偶剧中延续了原著的现实性和讽刺性,但故事彻底中国化了。它成功了,接连包揽金狮奖、文华奖,并入选“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
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兴于唐宋,一般认为,晋人南迁时将这门艺术带入泉州。上世纪50年代初,泉州市木偶剧团成立,在传承古老的表演技艺上,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去年排演的大悲剧《赵氏孤儿》,对泉州市木偶剧团更是挑战。如何让没有生命的木偶演绎出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是木偶剧最大的难点。“木偶本身没有表情与情感,依靠眼睛和嘴巴活动,而悲剧又得表现忧伤的情绪,木偶剧中特地加强肢体语言,配合唱腔、音乐和灯光,来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
“戏曲的创新,是为了避免被遗忘,争取更多的观众。”何杰认为,一个剧种要避免被“博物馆化”,除了经典老剧的演绎外,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吸引更多观众。
在求新路上争取更多观众的同时,戏曲还需要让更多年轻人来接触与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如今,闽南戏曲中的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都已走进校园。
读这些书,你可以更了解我
《两岸论弦管》,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 编
《泉州弦管史话》,郑国权 著
《泉州明清戏曲与方言》,郑国权 编著
《幺弦集》,曾金铮 编著
《泉州提线木偶戏》,黄少龙 王景贤 著
《泉州戏班》,庄长江 著
这些地方,可以触到真实的我
新门街泉州南音艺苑
新门街梨园古典剧院
东湖街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
通政巷泉州市木偶剧团
东湖街打城戏传习所
世界闽南文化节展情速递
泉州市博物馆设有闽南戏曲展区
6月15日至19日,精品剧目展演
梨园戏《陈三五娘》等; 提线木偶戏《赵氏孤儿》等;
高甲戏《昭君出塞》等; 掌中木偶戏《惠安女》等;
歌舞《古厝娶亲》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679111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莲花大厦4楼
CopyRight ©2012 闽南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2011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