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戈壁滩打水故事】
干渴的戈壁滩
边防战士先在河面上凿出洞口才能取水
刘彩洪也说不清楚,他是不是“幸运”。来到老巴嘎这处有名的旱地,迎接他的却是一场大雨。
那是去年的7月,他来老巴嘎还不到十天。那场大雨,连下了4个小时,一下子让老巴嘎人都难以适应。
藏族老人比蒂的土房,建了几十年,大雨冲刷之下,房子出现了严重渗水的状况。因为毫无防雨经验,刘彩洪所在的阿里边防支队巴嘎公安边防检查站,四十余名战士,没一人备有雨衣雨伞,大伙只能冒雨冲到老人的土房子里,将老人和行李紧急转移出来,再跑回检查站时,大家都淋得一身湿透。
这场大雨之后,刘彩洪真正开始了漫长而干旱的日子。
零下18℃的温度,刺骨的寒风,从南方走出去的他,经过半年的适应,还是会忍不住地颤抖。缺氧的环境下,他的头部常常隐隐作痛。除了高原反应,最考验心性的,是每天要面对一地荒芜、空旷的世界。刘彩洪说,“房无一间、路无一条,飞鸟不到”的描述,再形象不过了。
“在家里看树都看腻了,没想到在这边,半年多了,要看到一棵树,都觉得很奢侈。”刘彩洪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站在检查站门口放眼望去,来来回回都是雪山戈壁,别说是树,连要见一次没过脚踝的草,都十分难得。
不够用的河水
刘彩洪一来,就听检查站的老战士们说,前几年,检查站还没派水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到八九岁的年纪,就得承担起为家里取水的重任。早上,孩子们背着小水桶到数公里之外的小河去打水,小小的年纪,扛一桶十余斤的水,刚好够家里一天之用。第二天,再走几公里,循环往复。
从五年前开始,检查站接下了为老巴嘎村民送水的重担。战士们每天1点左右(当地日出时间,比泉州约晚2小时)开着抽水车,到3公里外的小河取水,取完水后,再开着抽水车,挨家挨户为村民送水。一来一往,往往要折腾个半天才能把水送完,但每次送的水,也仅够20余户村民一天之用。
“夏天还比较方便,小河不会结冰,水量大,抽起来也比较简单”,刘彩洪说,不过夏天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每当下雨时,河水就会变得很浑浊,以至无法饮用。这时,他们只能驱车20余公里,到巴嘎乡政府所在地塔尔钦去取水。秋去冬来,小河结起厚厚一层冰,为了取水,还得先凿开冰层,从冰下抽水。“平时,河里面的水,含沙量都很大,打完水回家,还得放上大半天才能饮用。”
缺水还导致了生活上的困窘,“都有些不好意思说,在这边,夏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月才洗一次澡,洗一次澡,还得到20多公里外的镇上澡堂”,刘彩洪说,到了冬天,情况更惨,镇上澡堂关闭了,只能偶尔烧一小壶开水,将就擦洗了。
一口井的渴望
不仅是水源难找,拉水车的维修问题,也成为摆在检查站面前的一道难题。
“前几天拉水车的水泵就坏掉了,没办法,这边要找一个零件都找不到,还得到湖北向厂家直接购买,已经订购了一个,但是寄过来也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目前只能用胶水先粘上。”刘彩洪说,这几天做梦都会担心拉水车坏掉了。
而且,因为天气寒冷,每一次拉水车要出发的时候,启动机器都要费去半天的时间,很多时候,都要好几个战士一起推着跑才能启动。好些时候,都得先用开水烫一下发动机,才能启动得了。
冈萨村一共有4个组,共有居民260户920人,冈萨村四组(老巴嘎)则有四十余户人家200余人。说起对打井的渴望,巴嘎乡党委宣传委员达娃次仁有些激动,“老巴嘎要是有口井,那就真是好得不得了!”
达娃次仁说,如果老巴嘎有井,冈萨村最远的密玛、罗路贡玛的村民,只要开着拖拉机,行驶四五公里,就可以来到老巴嘎取水。不仅是本村村民,就连附近村庄的村民,也能到老巴嘎来取水,旁边霍尔乡的村民,缺水的时候,也可以到此取水应急。
另外,由于该检查站位于国道和省道的交会处,如果有井了,每次经过的车辆,可以把检查站当作补给站了。“见面喝杯热茶,聊聊天,就跟以前牧民在这歇马饮茶一样。”(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张凯航 见习记者 林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