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沧,“拿地即开工”是企业家们有口皆碑的营商“金名片”。
近年来,海沧区不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市首创、首推“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推动审批服务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转变,不断刷新建设项目审批的新速度。
从厦门首宗,到非工业领域首宗,再到审批速度最快……用一个个“拿地即开工”的生动实践,勾勒出海沧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未来,海沧将通过制定《海沧区“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工作指南》《常见问题解答》等文件,推动这项服务从“个案成功”迈向“全区新拿地产业项目常态化”,让“海沧速度”成为投资海沧的“标准配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从“个案破冰”到“全域开花”
走进达昊精密零部件智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厂房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进行钢梁安装……“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预计12月封顶,明年1月试投产。”该项目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郑宝锟说,海沧优越的营商环境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助力。
今年9月,该项目在交地当日即实现“四证齐发”,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创下了我市“拿地即开工”的最快速度,极大缩短了企业开工准备周期。
“从拿地到开工,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成本高,许多企业对前期手续不熟悉,影响了项目落地效率。”谈及创新“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的初衷,海沧区住建和交通局住建科、重点办负责人陈云平说,“我们旨在推动政府角色从‘监管者’向‘服务者’转变,系统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早在去年7月,海沧区就成功实现我市首宗“拿地即开工”项目——鑫朋工贸增资扩产项目“四证齐发”,审批时间从数月压缩至短短几天。今年7月,海沧实现我市首宗非工业“交地即开工”项目——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项目“四证齐发”,将改革红利从工业领域成功拓展至酒店、会展等综合性项目,标志着“拿地即开工”模式实现了从“工业独有”到“多域覆盖”的跨越。2024年以来,海沧区已实现6个项目“拿地即开工”,总投资137亿元,预计提前贡献产值135亿元。
从“3个月”到“5天”
在鑫朋智能制造厂区大楼,生产线有序运转,400多台设备同时投入生产,每天可产出超50万件产品。
谈起去年7月一次性拿到了四本证书,鑫朋工贸董事长周清凤记忆犹新:“以前跑审批少说得3个月时间,现在5天就搞定了,项目前期成本降低了超30%。”周清凤说,当初和同行说起投产计划,他们都认为不太可能,“在海沧区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我们真的做到了!”
这背后,是海沧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项目供地之后,区招商办、规划土地办、产业办、征收办、前期办、重点办、服务办、督查办等“八办”主动靠前、协同联动,形成项目工作闭环。同时,海沧为每个项目配备服务指导小组,依托4个街道分中心和生物医药、外贸服务等专项分中心,构建“区街联动、专业对接、全域覆盖、全程保障”的服务网络,推动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高效的审批服务已成为海沧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2023年和2024年,海沧连续两年在我市招商引资实绩竞赛中排名第一,今年1月-9月,海沧新签约项目396个,累计签约额175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110%。
(厦门日报记者 林岑 通讯员 洪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