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本土猫剧团 “戏剧脱口秀”嗨翻全场

来源:厦门日报 2016-07-31 08:44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猫剧团的成员都是非职业戏剧人。

  

  猫剧团“戏剧脱口秀”剧照。

  

  1999年,厦门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日子》演出现场。(资料图)

  

  2010年,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两岸剧团合作演出话剧《西厢记外传》。

  

  ▲首届厦台大学生戏剧节上,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系演出开幕话剧《台湾人间(兼)神》。

  

  猫剧团成员沉浸在戏剧的魔力中。

  今年,厦门的戏剧市场有些火。嘉庚剧院推出“首届国际话剧季”,13部国内外及本土的精品话剧,18场演出,不乏《暗恋桃花源》《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品。音乐剧、舞台剧、话剧,也时常登上闽南大戏院的舞台。

  不过,演出场次多,并不代表市场的成熟。“缺少本土原创的好作品,只能说是‘虚假’繁荣”。一位业内人士说,只有本土原创和引进演出“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迎来厦门戏剧市场的繁荣。

  本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艺术西区RealLive,“剧乐部”第一季——“戏剧脱口秀”嗨翻全场。“戏剧脱口秀”,是个新鲜事物,由猫剧团独家首创。猫剧团,是目前我市唯一活跃的独立剧团,坚持原创,坚持做有态度、有深度的好戏。

  除了猫剧团,厦门的几大高校都有自己的话剧社,这些民间力量,正在默默涵养并完善着厦门的戏剧生态。(本组文/本报记者陈冬本组图/猫剧团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提供 )

 【惊喜】

  “戏剧脱口秀”

  让观众迷上猫剧团

  赠票,没有;座位,不够;加座,还不够,那就站着看——这是猫剧团7月16日推出的“戏剧脱口秀”当天火爆的现场,剧团女导演兼编剧张甜甜和团员们直呼“没想到”。

  戏剧脱口秀,就是演员通过犀利诙谐的脱口秀,串联起经典戏剧与时下生活,还融合进现场音乐和幽默短剧。这是猫剧团经过8年沉淀、半年调研推出的全新戏剧表演形式。虽然是非职业剧团,但猫剧团的成员绝不是扎堆玩玩而已。他们大都是表演等相关专业出身,却不靠演戏挣钱,工作之余变身各种角色,体验悲喜交加的生活;在实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理想同时,更拉近了普通人与戏剧的距离。

  “无数次想过放弃,无数次被感动唤回。那种感觉就像‘坐过山车’,可能早上泼你一盆冷水,晚上又像打了鸡血似的。”8年前,还在厦大中文系攻读女性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张甜甜,牵头成立了猫剧团。她带领一拨又一拨的本土戏剧人,推出了《美人计》《第二次迁徙》《天台》等多部原创作品,还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多个戏剧节的演出。

  一路跌跌撞撞,没有固定排练剧场,似乎是所有非职业剧团都会遇到的难题。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猫剧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得到了海沧区文体局和文化馆的支持,在当时的海沧区文化中心影剧院演出了《美人计》和《天台》两部剧。观众入场的门票,是用旧书换来的。

  张甜甜认为,独立戏剧不该是小众概念,不应该排斥市场。因此在今年,猫剧团推出了“剧乐部”,每个月上演一场戏剧脱口秀。

  张甜甜说,独立戏剧要发展,不能把商业排斥在外,而是要在管理、运营、计划上多下工夫,让一个团队健康、良好地生存下去,从而培育更多的观众,让观众在走进剧场后,灵魂能因为我们所演的戏而有一点小小的触动。

【回顾】

  厦门话剧“火”过

  后来一度难觅知音

  其实,我市的话剧是有历史传统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厦门话剧舞台一直很活跃,从最早的南天剧社、抗日儿童演剧队到厦门歌舞剧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1983年后,话剧因流行音乐、电视的冲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尽管市戏剧家协会在1985年成立市话剧社,但还是难觅知音。

  上世纪90年代初,高雅艺术开始复兴,厦门戏剧工作者提出构建厦门现代“都市戏剧”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如厦门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歌剧《阿美姑娘》,首次采用了华美绮丽和富有现代感的大制作和大包装的方式,可说是厦门现代“都市戏剧”的“领头羊”。接着,厦门的剧作者又创作了一批以现代厦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厦门的风物景致等为表现对象,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创新和营造现代感的作品。

  喜欢先锋艺术的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1999年曾创作小剧场话剧《日子》,开创了厦门、福建小剧场的先河。“当时,花了5万元,将位于先锋营1号的排练厅改造成小剧场。在制作模式上,首次尝试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后称“研究院”)剧目创作室来独立制作,而不是由剧团制作。”曾学文说,《日子》的演出引起很大轰动,还参加了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二年,市政协委员还提交一份提案,鼓励厦门能有更多小剧场演出。遗憾的是,小剧场演出在厦门一直没能得到很好发展。

【隐忧】

  专业人才缺失

  影响戏剧推广普及

  非职业戏剧可以被称作是职业戏剧的文化土壤,或者说是职业戏剧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培养更多的戏剧观众。目前,基本是非职业剧团或者校园学生剧社在支撑厦门民间的话剧表演,缺少一个能够长期演出的专业本土剧团。

  猫剧团渐趋成熟,还从厦门走向了全国,而成立于2008年的厦门群星表演工作坊和2009年成立的纯民间公益“铁工坊”话剧社,却由于种种原因遗憾解散。

  此外,厦门的几大高校都有自己的话剧社,如厦门大学南强话剧社、厦大嘉庚学院一方话剧社、集美大学黑马剧社、华侨大学花朝剧社、厦门理工学院话剧社等。

  这些年,曾学文和他的同事一直在推动厦门戏剧业发展,促成了两岸民间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国际戏剧协会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第二十一届中韩日戏剧节,“厦台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的举办。

  曾学文发现,厦门存在话剧人才缺失的问题。他说,厦门没有专业院校设立相关的话剧表演专业,也很少引进相关人才,这直接影响了戏剧尤其是话剧在厦门的推广普及。事实上,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像“种子”一样,在社会各个角落去播撒,让戏剧生根发芽。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设立基金,支持非职业剧社这样的社会组织。

【记者手记】

  本土独立剧团

  唤您走进剧场

  采访猫剧团前,我一直以为剧团成员只是因为爱好戏剧,在工作之余“玩票”。这种感觉在见到导演张甜甜的时候便消失了,我看到了她眼中对话剧的尊重和热爱,也感受到了她和伙伴们的认真。他们,真的是把戏剧当成了事业。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零赠票”演出。听上去似乎像一个噱头,但仔细品味,却读出了一众戏剧人的无奈与坚持。一直以来,赠票是厦门演出市场的“常态”。但是,让我们想想,如果没有人买票,得不到回报的演出团体,又怎么有创作的积极性,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没有好戏看,观众就更不会掏钱买票。

  戏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戏剧是活的艺术,必须在剧场同观众互动,从而形成一种精神场。纵观京沪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无论在受众范围还是在社会影响上,小剧场话剧并不“小”。可惜的是,厦门的小剧场话剧一直是“软肋”。

  期待有更多像猫剧团这样的独立剧团,以热烈而持久的爱,投身于戏剧事业,也期待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希望有一天,厦门观众能像买票看电影一样,习惯于买票进剧场。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16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 鹭江创新实验室暨海
  • 中远海运南美西三线首航厦门港
  • 厦门住房保障创新实践获住建部推介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泉州台商区党工委主要领导调研物业管理提 金奖总数全国第一!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 蒋欣为穿礼服控制饮食到痛哭 称从小就健 德化县县长吴志朴到挂钩联系社区党组织( 王传君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 发言感谢白百 最高补助300万!漳州出台支持“圆山创新 织密“安全网” 漳州台商区防洪排涝提升 S508线云霄段综合提升工程圆满收官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