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在售房源每平方米上调300元,让厦门开发商海投房产在上周陷入汹涌的舆论漩涡中。
作为国有房企,在国八条新政下的这次逆势涨价,海投房产被指“顶风作案”,因此也招致了厦门一些媒体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更遭遇厦门众多网民的“口诛笔伐”。
或许对于海投房产来说,这一“后果”有些始料未及,但也显示出这似乎是一次“不合时宜”的涨价——尽管海投房产事后声称,逆势涨价无意于“项目炒作”,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成本推动的“合理涨价”,但在房产调控、抑制房价大幅上涨的当前“大局”下,国有房企的属性,且自称要扛“民生房产”大旗,这还是让海投房产招致众多的非议。
在当前形势下,“一般开发商涨价,有如走钢丝;国企开发商涨价,有如钢丝上跳舞。”针对海投“涨价门”,一名网友如此辣评。
房子如果“卖得好”,又如果“成本加了”,那么,该不该涨价?这在当下还真成了一个问题。
逆势涨价,海投遭“痛批”
在提前放风房价将上涨后,6月15日,海投房产果然如期上调了旗下在售房源价格300元/平方米。
涨价幅度不大,而且这一在售楼人员看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事件,不料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厦门本土某平面媒体的《海投房产放言每平方米涨300逆势提价市民称“伤不起”》的首篇发力,到厦门某网络媒体的连篇累牍, 以追踪报道的形式接力,持续进行显要报道,再到海投房产的受访回应称“合理涨价”,一连三四天,“海投涨价门”在厦门被炒得沸沸扬扬。
“涨价门”不断发酵:从起初媒体的“噱头炒作”或“营销策略”的动机猜疑,直到众多网民的情绪释放后,作为国有房企的海投房产,其这次涨价被批缺乏“道德血液”和“不符国企身份”,并且备受众多厦门市民的口诛笔伐。
面对涨价带来的众多“负面恶评”,6月17日上午,海投房产总经理王万生通过媒体进行回应:否认通过涨价进行项目炒作;解释涨价原因——当前持续的物料及人工成本高涨,间接造成开发成本提高,而且合理涨价是提振海沧楼市信心、显示海沧居住价值;表态涨价收益不是进了开发商腰包,而是将直接或间接回馈给广大的业主,因为“把产品卖出去不是最大的目的,而是应该为业主提供能够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
业内:海投被批缘于国有房企身份
“可能不仅不能灭火,反而更会招致新一轮的恶评。”针对海投方面的这番回应,厦门业内某地产人士认为,开发成本提高,或许较为容易被一些市民所接受,但其他理由则难免给人感觉是“强词夺理”,比如“不涨价,难道就不应为业主提供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了?”至于提振海沧楼市信心,显示海沧居住价值,显然也容易被认为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不少网民对海投涨价情绪反应激烈,应是在房地产调控下,主流心理预期趋于房价下跌,结果它逆势涨价,这对主流预期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冲击。”上述人士分析,更关键是海投房产是国有房企,担负着社会责任,再加上此前又一直宣扬“民生房产”,因此,在公众的期待中,海投房产必须比一般民营房企“有更多的道德血液”,结果在总体预期厦门房价会下行之下,海投房产因为“卖得好”、因为区域内没多少房源、因为开发成本提高等原因,即率先喊涨提涨,因此遭遇公众不满和抨击,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是民营房企喊涨提涨,公众反应肯定不会这么强烈。”上述人士说。
观察:更应相信市场力量
房产关乎民生,且作为不动产而具有稀缺性和半垄断性,因此房价飙高一直引民生不满,也正因为此,在国家誓言调控房价时,人们对国有房企等更有期待。因为在公众眼中,它们的房地产开发,更多享有了来自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支持,它们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从这点上看,“忘”了自身国有房企属性的海投房产,逆势在厦门率先涨价,其受到众多市民的强烈拍砖,自然不为过了。
然而,房产如今作为商品、投资品,也有其自身商品市场属性。这意味着,尽管公众舆论高压、迎头痛击,或许可以让海投房产一时收敛,但最终供求关系这一市场力量还是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供不应求严重时,舆论压力、限价举措都无法遏制房企的房价上涨冲动和行动。
从局部和短期看,海投房产之所以提涨,底气之一,就是看到了海沧区域内,同类型产品供应日渐萎缩,然而从市场销售反馈看,人们对海沧房产的需求还较为旺盛。
但从厦门整体楼市以及长期供求关系看,国八条“双限”政策抑制,加上下半年后,厦门楼市供应日渐增大放量,整体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已显而易见,因此厦门整体房价下行更有可能,这一房价走势和市场预期,最终也将影响着海沧房价走向——从这点看,海投房产的涨价,不至于能引领厦门楼市房价的普遍回涨,也改变不了厦门楼市房价运行的基本格局、走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