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
快节奏以适应年轻观众
“我们强调情节的紧张,目前故事的叙事节奏其实接近于网剧,尽量避免过度冗长的节奏,更适合当代观众的要求。”巨兴茂透露,自己在拍摄之前其实也看过不少类似的主旋律影视剧作品,像《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面对新时代的观众,如何调整拍摄策略,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则是《最美的青春》剧组始终需要解决的课题。
将郭靖宇导演视为师傅的巨兴茂,这次也将郭靖宇团队在《铁梨花》《打狗棍》等剧中风格化的表达习惯用在了《最美的青春》中,“在故事中希望尽量突出事件、突出人物,这是我们的创作方针。”仅以播出的十集为例,无论主配角几乎没有“水词儿”,剧情进展和叙事密度远高于普通国产剧,而一众中老戏骨的出色表演,让观众感慨该剧看起来完全像一部强情节的故事片。
“除了节奏问题,主旋律作品一定要注意拉近人跟人的距离。”巨兴茂还提到,因为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这种距今50多年的间隔容易让人产生陌生感,“要让演员觉得和故事里的人物没有距离感,才能让观众接受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在他看来,剧中除了突出男主角之外,更多在塑造人物群像,因此拍摄时会强调每个人物的特性,演员在表演时也更强化个人特质。剧中目前出现的林业局长于正来、食堂师傅老刘头,以及片头出现的舅舅李铁牛,全都个性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实拍
到严苛环境里求真求实
讲述跨度半个世纪的故事,时空的变化对摄制组也提出了考验。为了还原塞罕坝荒漠造林的真实面貌,给观众重现老一代塞罕坝造林人的英勇奋斗史,《最美的青春》摄制组可谓下了狠劲儿。
剧组拍摄历时162天,跨越秋、冬、春三季,深入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御道口、内蒙古乌拉盖、多伦、克什克腾旗、乌丹八地取景。“我们在拍摄前,现在的承德塞罕坝已经是旅游胜地。但我们要拍到高原荒漠,在选景上就只能往北走,在内蒙古选择一些高原沙漠的景。”巨兴茂透露,其实按照如今的摄制技术,这些景观完全可以通过绿幕技术实现,但整个摄制组认为,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和拍摄出当年造林人的艰苦卓绝。
“从演员的状态来说,如果你在摄影棚里演,大家暖暖和和的,吹吹风,电脑再画点雪,但从切身体验上,你并不能感受到当时的风有多冷,当时的风沙有多大,当时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当时种树多么艰难,你说出来的每一句台词、流露出来的每一个表情,可能都没有那么真实。”为了达到真实的表演效果,剧组动辄转场上千公里,面对极致的严寒、风沙和暴雪场景,“克什克腾旗的雪特别大特别厚,我们早上五六点就出发,气温零下37℃到零下40℃,几乎天天如此。”巨兴茂透露,当时摄影师的手只要碰到铁就会粘上,有两三个人严重冻伤,剧组里负责化装的小姑娘一度以为自己的手被彻底冻掉了而大哭不止。
剧组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中坚持拍摄了一个月,直到所有的拍摄任务完成。“每个人都觉得特别辛苦,这也是我从业以来最痛苦的经历。但是塞罕坝人每天都在防火、剪树枝、防治病虫害,他们远远比我们付出的更多。”巨兴茂直言,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塞罕坝精神,“虽然我们完成了这部戏,但我们可能只经历了塞罕坝人经历的十分之一,或者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在这种环境里拍摄大半年就已经很困难了,可想而知塞罕坝三代人55年风雨无阻地坚持下来,需要何等强大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