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闽始祖-黄鞠后裔第十世黄千四,于五代后唐(923-936)因世乱,由石桥迁下坂肇基,至第二十世黄五四携一子于宋庆元元年(1195年)迁西门开基,至今820年(1195-2015)。西门村现有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中后期,除部分毁于火灾和拆旧建新外,完好保存清代建筑风格的古屋还有7栋,都集中在相邻的几条小巷之间。青石铺地的巷道,巷随墙转,曲曲折折的幽静中弥漫着淡淡的历史的气息。这些古民居都是黑瓦土墙的土木结构,土墙内外用石灰涂刷,但因风雨剥蚀,石灰大都已脱落;古屋门前的台阶、拴马石、大门门框,屋内的天井、础石、踏步都是青一色的青色花岗岩;古屋内融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古朴典雅;古屋的大厅内都高悬着一块或几块木雕牌匾。从房屋的气势和这些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牌匾的内容上推断,这些古屋的主人都是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的乡绅。
位于西门村深山上的宝丰禅寺为洞宫山景区的中心景点,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毁于文革期间,重建于1995年。寺院背倚宝丰岩,岩壁平整如刀削,两侧翠竹遮掩,环境优雅。寺院大殿和后院崖壁石洞下供奉着神佛,大殿两边偏房供看护寺院的善男信女住宿。此外,大殿中还有一只拜佛状的蟾蜍,它是利用天然隆起的岩石雕刻而成,为大殿礼佛增添了一份虔诚感。每年凡遇礼佛节日时,各地的信徒与香客便会慕名而来,宝丰禅寺因此而香火旺盛。相传此洞是魏虞二真修道所在。夏日洞中凉风习习,阵阵流泉如琴声,冬日暖融融,松涛声似石鼓。纵观奇岩怪洞,真有“洞洞横对山崖下,深凹莫测吐云烟”之感。站在洞口,仰望高处,只见一线阳光直射洞口,好一个别有洞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科院考察分队在洞宫挖掘大量海生动物化石、贝壳等,证实该地远在远古时就是洲泽湖海。由于地壳演变,形成诸多岩洞、怪石、奇峰,成为美丽风景胜地。
花桥
花桥位于杨源乡坂头村口,横卧蟠溪之上,是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创建,随后时毁时修,现存建筑虽为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旧貌。该桥为单孔楼阁式风雨桥。桥身长约50米,宽约6米,因三层主楼翘檐朝天似莲状而得名。桥内文化色彩极其浓郁,在桥顶斗拱,桥廊神龛以及80根桥柱桩上,绘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花鸟壁画,楹联近百幅,艺术品百幅,艺术品位高,令人赞叹。桥内设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用木栅栏相隔,宽约1米的边道过去专供妇女行走。这在福建众多古桥梁建筑中还是少见的,在桥的二、三间挂有风铃,遇风则叮当作响,村民们便根据是东边还是西边铃响来预测晴雨,颇为灵验。更为奇特的是,在桥孔中央石缝间还伸出两把黝黑的宝剑尖,据村民介绍,宝剑尖逢涝时能自动伸出,旱时则自动缩回5至20公分,实属奇观。
虹溪
虹溪位于洞宫山景区中心麒麟岩下,长10余公里,宽约3米,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长度的储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见河卵石和泥沙。关于虹溪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龟蛇精为患洞宫山时还没有虹溪。因此,旱灾、涝灾连年不断,百姓辗转沟谷,无以为生。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两位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并用神牛、神犁从洞宫山起沿环峡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鸳鸯溪。
怪圈
即虹溪岩圈,在虹溪新旧桥之间还屹立着一块球状山岩,人称“风动岩”。几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动。在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了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条数公里长的峡谷中,仅有这8块岩石上有同心圆图形,且这8块岩石石质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不过留下些白点。因此,关于它的由来,人们众说纷坛,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火山爆发所致,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将它命名为“怪圈”。 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描写道:“它如符咒,如密码,如一页页读不懂的天书,却又使人隐隐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对人类的某种暗示,某种隐喻,某种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