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球员24岁就能退役了!”足协新政一下发,不少中国球员都发出类似的感概。
当中国的球迷们还沉浸在亚冠联赛上港与苏宁的中超德比中6外援大PK的爽快中时,中国足协默默的在官网发布了两则通知,犹如深水炸弹一般炸开了足球圈,而历史首次亚洲级别赛事的中超德比和胡尔克碾压级别的表现都显得黯然失色。
中国足球恐一夜变真成泡沫
巨大赛事IP或逐渐坍台
在中国足协发布两则新政之前,中国平安集团以10亿价格买下中超联赛5年冠名权,体奥动力此前花费80亿拿下中超版权。依据合同条款,当下情况中国职业联赛的赞助商们都可以拿着合同跟中国足协、中超公司好好理论一番,投资减款甚至终止合同并非痴人说梦。挥斥重资赞助中国职业联赛的赞助商们也已多为国内企业,企业们或许会碍于情面与相关政策对足协所下发的新政睁一眼闭一眼,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巨大压力下,很难说赞助商们能够坚持多久。
依据并引用足坛名记肖良志报道,“中超历史上有着许多类似的教训惨痛。当然,这些教训大多都是在国外品牌身上发生的。
2001年,在没有和赞助商IMG、百事可乐等打招呼的前提下,阎世铎提出暂停升降级,引发了赞助商一系列的不满。2002年,前六轮甲A没有电视直播,让IMG和百事可乐等很是焦虑。到了2002年赛季末结账的时候,百事可乐一直在按照合同扣除IMG的费用,IMG按照合同扣除中国足协的费用,那时候,IMG拿出中国足协违反合约细节多达100多处。当时,百事可乐提前终止了与中国足协的合同。
2004年,因为G7闹事和罢赛等多起严重事件,西门子按照合同,扣除了三分之一冠名费,并且提前终止了合同,导致了中超在2005年的裸奔。
此后,从2006年至2010年,中超有三个冠名商,中超公司摊上了两个官司。倍耐力赞助的时候,原本冠名费4000万左右,每次联赛中出现重大问题之后,倍耐力的代表就会拿着合同到中超公司扣款。西门子赞助的时候,中介公司每个月都会递交一份中国足协违约的细节,按照合同扣款。包括后来的金威啤酒,也没有放过中超公司。
后来的大连万达和中国平安因为是国内公司,没有太过计较。体奥动力5年花费了80亿元,也没有因为2017赛季变更外援政策和出台U23新政而要求扣款。中甲联赛的冠名商和版权商,同样做到了全力支持。但是,当U23的政策朝令夕改,对中超和中甲联赛的水平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这些赞助商是否还会坐得住?”
如果赛事吸引力下降,赞助商们的利益必定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也将直接在职业联赛中体现,那时中国足球的资本也将真的成为泡沫,一戳就破。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