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楼二层外墙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为何是残缺的?”7月14日,永宁古卫城陇西番仔楼前,一位跟随父母前来游览的男童问道。
游客参观永宁古卫城陇西番仔楼,残缺的外墙无声述说着那段沉痛的历史
“这是85年前,侵华日军轰炸并登陆永宁、制造‘七一六’惨案的历史见证。”永宁古卫城讲解员林增典介绍说。
“想不到,石狮人与南京人一样,同有一段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血泪史!”男童父亲、来自南京的韩先生感慨不已……
1940年7月14日,侵华日军战舰驶入梅林海面,炮击沿岸村庄,永宁多个村庄均有楼房被炮弹毁坏。次日黄昏,日寇又放下登陆小艇10余艘逼近海滩窥视。7月16日(农历六月十二),日寇突袭永宁,一路烧杀掳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制造了一桩骇人听闻、震惊海内外的血腥事件,史称“七一六”惨案。
85年过去了,永宁人民从未忘记——
“那年我才八九岁,飞机在头上飞、轰炸声四起,我和妈妈躲在床底,直到天黑才敢出来……”现年94岁高龄、住在永宁第四社区(小东门)的李秀端老人,是“七一六”惨案见证者之一,回忆起那段历史,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才知道日本鬼子进永宁杀了许多人;我舅舅的后背被日本鬼子砍了许多刀,所幸逃回家中,活了下来。”李秀端的女儿也告诉记者,其父亲当年也住小东门、在陇西番仔楼后方,炮弹弹片削去了父亲左腿膝盖一块肉,直到去世时“还有一个坑”。
94岁高龄的李秀端老人(左一)讲述亲身经历
“母亲挡着我,一动不动被捅死!”在石狮市政协委员永宁活动组于2006年7月编撰的《永宁“七一六”惨案》一书中,有这样一篇刻骨铭心的“见证者讲述”。讲述人吕秀华回忆,当年自己只有8岁,日寇进村时,她与母亲来不及逃生,躲在床底下避难。“母亲在床底下蜷曲着身体,严严实实地把我藏在床角,挡住了日本鬼子的视线。日本鬼子用刺刀朝着床底乱捅了一番,母亲低声地呜咽、滚烫的血溅得我满身都是。”吕秀华背部挨了一刀,幸免于难,而母亲被捅了几十刀,早已血肉模糊。
《永宁卫志》手抄本记载:“下午4时,日军搬运抢劫来的大批物资,撤回军舰上,退出深沪湾。此次日军洗劫的村庄达13个,校舍3所,楼房、商店、仓库近百座。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屠杀村民八十余人、伤十余人,烧毁校舍、商店、房舍近百座,焚毁各种渔船三百艘,血洗永宁。”此外,1940年8月7日,东京朝日新闻社与大阪朝日新闻社联合发行的《写真画报》第22~23页所刊登的4张黑白照片,亦成为日寇入侵永宁沿海、进入永宁卫城、烧杀抢掠的罪证。
永宁蒙难纪念碑
“七一六”是烙印在永宁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世世都不能忘。1941年1月16日,永宁各界举行“七一六”惨案追悼活动,在永宁西门外“孝女姑”庙前泐石建立一座四棱台形、高一点九公尺的“永宁蒙难纪念碑”。碑座正面蔡秉禄题词:誓灭仇雠;碑座背面庄澄波题词:雪耻复仇;碑座左侧吕尘心题词:新仇旧恨;碑座右侧李振贯题词:血泪洒鳌城。1991年11月,石狮市人民政府将“永宁蒙难纪念碑”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5年过去了,‘七一六’惨案的历史见证者、幸存者,目前健在的基本已逾九十高龄,并且越来越少。”林增典表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永宁历史深处那沉重的一页”。今年7月16日,永宁方面计划在陇西楼开展系列纪念活动,通过遗址介绍讲解、观看纪录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回顾“七一六”,警醒后人不忘历史。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永宁古卫城,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守护着85年前这段历史。而今的陇西楼,成为永宁古卫城游客中心,等待着每一位游客前来探索和倾听。除了陇西楼,位于永宁外高的贻庆楼也曾遭到日寇敌舰炮击,留下断壁残垣、弹痕累累。至今,人们仍然可以在贻庆楼看到受损的一角。此外,位于永宁老街的宁东楼,是当时最高的番仔楼,曾被日军占领作为临时指挥所,也是“七一六”惨案的历史见证。
“一更更鼓月初升,六月十二打永宁。百姓拼命搬家庭,飞机轰炸无时停……”控诉日寇暴行的民间歌谣《六月十二打永宁》,至今仍在传唱。勿忘“七一六”!85年,永宁人民从未忘记!也不能忘记!
(记者 林恩炳 洪亚男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