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9月29日下午,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时发布消息,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流量不清零服务。备受关注的“流量不清零”政策自此尘埃落定。然而,不少市民对此却不买单,认为“运营商的‘缩水版’流量不清零政策,诚意不足”。为何这么说?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对于10月1日,三大运营商出台的政策,市民的反映“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市民李先生认为,“‘隔月清零’和直接清零区别不大,对于每个月流量都不够用的人来说,隔不隔月有什么区别?”“乍看还挺好的,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市民小鸣说。市民小胡对记者说,这样“挤牙膏”的方式,还不如不出台来的实际,起码还让人能抱有点希望。
为何“福利政策”会落得如此下场?走访中记者发现,问题似乎出在“单月”上。按照三大运营商政策规定,“2015年10月开始,当月剩余流量可延期结转至11月底前使用,后续月份以此类推。”换句话说,10月份的剩余流量必须在11月前使用完,不然12月份仍将自动清零。“主要是期待太高,所以失望太大。”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关于“流量不清零”一直以来消费者呼声很高,“谁知道,等到的却是个缩水的政策……”
那么,今后还有机会实现流量不清零吗?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实际上,国际上许多电信运营商也是在今年才开始实施流量滚存,许多发达国家的电信巨头也做不到市民们期待的“流量永久滚存”。“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涉及的客户群体太庞大了,而且我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也太落后了。”对于运营商的“打折”政策,某业内人解释道。
“其实流量清不清零并不重要,市民对流量不清零的抱怨实际上只是在抗议资费过高,所以,降低费用才是关键。”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过,目前我国国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迟缓,要想真正做到“提速降费”还得等技术革新,降低网络运营成本之后。(记者 张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