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轰然倒塌的背后,是无数不起眼因素的共振”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 费多罗夫斯基教授
拉开时间的距离,可以让思考得到验证或是修正。苏联解体、休克疗法、西式民主、俄罗斯重振,经历了这些年之后再回首,又会有怎样的思考?
亚历山大·费多罗夫斯基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教授,他对于苏联为何解体的看法一直没有改变。他坚持,这是缺少拒绝教条主义的决断力和缺乏市场改革的连贯性造成的,内政外交、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改革也因此遇到了官僚体制的严重阻碍。
阿扎洛娃认为,共产党点燃了世界革命,并在苏联确立了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但是在抵达目标前,意识形态淡去,物质资料短缺,这让民众开始更多地衡量生活质量。
1991年的叶弗列缅科在政治主张上支持叶利钦,现在,他的研究增加了些新视角,并在他的新书《创伤后的俄罗斯——国际关系不平衡发展条件下的社会与经济转型》中阐述了他的思考。叶弗列缅科认为,苏联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由意识形态、组织等元素组成。在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嵌入了一些内在缺陷,“起初不起眼,但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就能够迟滞进程,从而导致体系被破坏。”他所说的“不起眼”因素,包括经济萧条、改革不到位、苏共内部分裂等7种内外因。正是各种因素“共振”,导致了在一定历史环境下苏联的轰然倒塌。
在追求自由、民主的口号下,解体后的俄罗斯一度陷入秩序混乱、寡头横行、分离主义情绪高涨的困境。格拉奇科夫表示,民主与自由“不过是西方人骗人的把戏”。特列宁对此质疑说,在社会制度尚未巩固的情况下,所谓“自由”,或许只是意味着强大一方对弱势群体的碾压,“失去力量的自由会导致混乱”。
重建国家意识形态日益成为俄罗斯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共识。如叶夫谢耶夫所说,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基于对历史正确认知和爱国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大国,必须有自己的世界观及其代表观点的理论基础。现年26岁的楚玛科娃年龄只有叶夫谢耶夫的一半,在这点上,他们丝毫没有代沟。楚玛科娃说:“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培养热爱祖国并且为之骄傲的爱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