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永春县东关镇,晨雾如轻纱般缭绕山间,成群的白番鸭正在溪边欢快地嬉水觅食。“以前自己单干,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养殖户老陈提着饲料桶走进鸭舍,脸上笑开了花,“现在跟着工坊干,技术不愁,销路不愁,去年光是养鸭就挣了五万多!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老陈口中的工坊,正是永春县推动党员领办的共富工坊。近年来,永春县将党员领富致富能力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深入实施“锋领创富”工程,在全县建成378个共富工坊,覆盖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等六大类型,助力村集体经营收益增加15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超5000万元。
勇做产业发展“领头羊”
过去,外山乡墘溪村的蜜蜂养殖零散无序,蜂蜜品质参差不齐,市场拓展艰难。老党员林清凉深感责任在肩,联合5名党员骨干组建“甜蜜站”共富工坊。
“工坊带头打造标准化养殖场,还邀请县蜜蜂产业协会专家定期到村里开展蜜蜂养殖、蜂蜜采收等实操培训。”墘溪村党总支书记陈燕丽介绍道,“工坊带动农户引入优质蜂种,提供入门级养殖设备。我们村蜜蜂养殖扩大到45户,为蜜蜂产业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为打破“好蜜藏深山”的困局,“甜蜜站”共富工坊打造“蜜礼”统一品牌,推出精致便携的产品包装。林清凉表示,“我们工坊积极拓展线下市场,携带产品手册与试吃装,通过详细介绍标准化生产流程、展示绿色优质产品品质、现场演示蜂蜜鉴别方法等举措,成功赢得客户认可,顺利拿下200公斤首笔订单。”短短半年,“蜜礼”便拥有了稳定客户群体,生产总值突破30万元。
林清凉在检查蜂箱情况
“如今,墘溪村蜜蜂产业已从单一养殖,延伸为涵盖养殖、加工、文旅、康养、文创的多元业态,产业规模与效益实现双提升。”据陈燕丽介绍,“甜蜜站”共富工坊与云河谷景区达成合作,打造“蜂狂探秘”主题馆,设置科普、互动、展览等功能区,开发观蜂、喂蜂、蜂疗、蜂蜜衍生产品体验等丰富研学项目。
小蜜蜂酿出“大甜蜜”,这为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我们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坊一特’创建思路,鼓励党员依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或农民合作社等载体领办共富工坊。”永春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黄永炎说,通过在“小链条”上持续用力,从一只蜜蜂、一粒熟地到一片茶叶、一颗芦柑……永春县正走出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
架起村企共建“双赢桥”
甜蜜不只蜂蜜,还有麻粩——省级非遗美食。
五里街镇埔头村青年党员林伟堂领办“青创园”共富工坊,聚焦省级非遗美食“永春麻粩”加工销售,建成400平方米自动化生产线及实验室,依托泉州市宸一食品有限公司运营,年产值突破200万元。
工人们在共富工坊里生产永春麻粩
“我们村里也从中尝到甜头!”埔头村党委书记林锦村高兴地说,“埔头村工业楼已经闲置多年了,通过出租盘活,村财每年增收10万元左右。”村党委与企业在资源转化、人才就业、产业发展、服务供给方面形成长效合作,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度参与生产管理、技术提升、品牌宣传等环节,推动麻粩工艺标准化升级,助力获评“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让党员领办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作为传统产业,工坊创新“订单农业+就地用工”双轨利益联结机制。“村党委组织周边50余户农民与我们签订糯米、芋头、花生等原材料保价采购协议,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链,每年消化本地农产品超百吨,还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林伟堂说,“针对旺季用工难题,村里也引导在家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帮忙,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
据了解,对于领办共富工坊的党员,由所在乡镇党政领导逐一挂钩联系、定期走访,牵头对接物流资源、链接金融助坊政策,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青创园”共富工坊借力创业导师孵化电商团队,拓展包装营销、快递物流绿色通道,产品通过“商超直供+电商直播”双渠道远销海内外,麻粩年销售额逐步攀升,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推动舌尖非遗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当好群众致富“引路人”
深山里也有青年党员挺膺担当。
在永春县湖洋镇的群山之间,有一片海拔近800米的茶园。云雾缭绕中,茶树舒展着枝叶,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茶香。这里是“金斗洋”共富工坊,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的青年党员郑鹏程在这片茶园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
湖洋镇金斗洋茶园
“晒青要重,摇青要轻,发酵得掐着时间来。”在3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60岁的茶农王大伯正跟着自动化生产线学技术。他手中的茶叶,需历经晒青、晾青、摇青等8道工序,方能蜕变成香气“如兰斯馨”的闽南水仙茶。作为茶叶加工助理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员,郑鹏程不仅“手把手”传授制茶工艺,还定期邀请省市茶叶专家“面对面”讲解茶树科学养护、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采摘等实用技能,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茶农”。
除了提供实时技术指导,工坊不仅为茶农提供优质茶苗和有机肥料,还制定了高于市场价10%-15%的保底收购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茶农王大伯高兴地算了一笔账,“以前自家种茶,亩产鲜叶也就卖2000多块。加入工坊后,按标准施肥、修剪,亩产提高了近三成,加上更高的收购价,一年下来多赚了近两万元!”
如今的金斗洋,不仅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也是省级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区,还曾荣获“全国最美30座茶山”等诸多荣誉。春采茶忙,夏研学热,秋茶事兴,冬制茶勤,四季有活干,年年有增收。“以前出门打工,现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李大姐盘算着收入,脸上堆满笑容,“今年光采茶就挣了2万多元。”
一片茶叶带富一方百姓。郑鹏程说,“看到小小工坊能帮助乡亲们增收,我很开心。”(章阿玲 曾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