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人字碑记录77年风雨 泉州实验小学将搬迁新校区

实小往事
77年,多少泉州人在这所学校进进出出,又在这里留下了多少往事

老校区能搬的
我都想带走

  讲述人:孙坚力,男,55岁,校长

  我在实验小学当校长已经30多年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那个老钟,跟着学校50多年了,伴随着无数校友成长,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我还是坚持要把它带到新校区去。有个60多岁的老校友,在江西南昌上班,时常惦记着这个钟。每年回到泉州,他都要回来看看。他总跟我念叨:“学校变化太快,以前的老校舍都不在了,只有这个钟还在。”

  还有那座“人”字形校雕,是上世纪80年代末校友叶先生捐建的。大写的“人”字,蕴含学校校训,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有独立人格,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这次,校雕要搬移到新校区,我再次联系了叶先生。现在他已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能够捐资建设校雕,并进行搬移,他觉得很荣幸。他告诉我,校雕是学校的精神,虽然搬了新校区,但是校雕还能原样搬移,是学校精神很好的传承。

  还有校园内外的榕树。俗话说,古榕,古榕,人有情。闽南语的“榕”与“情”发音一样。在闽南人的眼中,榕树是很有情的。榕树搬不走,不过,只要条件允许,我想将榕树枝移植成盆栽全部带走。其实,不止是榕树,老校区里能搬的,我都想带走。

古榕树下看看书
捡个种子回家种

  讲述人:沈元元,女,30岁,教师

  上周,20多个学生来学校时说,再不回来看看,以后就没机会看了。我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离学校搬迁,已经没几天了。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时,看着空荡荡的教室,连学生的画报都被卸下了,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些难过。

  身边同事都安慰我,新校区离老校区也就几百米,想起了就回来看看。听说孙校长还打算将那边的校门、围墙都按老校区的模样建,大家都觉得这样挺好。不只传承了学校的精神,还能保留原有风貌。

  其实学校要搬迁,我最舍不得的是那棵古榕树,其他东西都能带走,唯独这树搬不走。我1991年从实验小学毕业,1999年又回到这里教书,一下11年又过去了。当年放学后,我常和小伙伴一起聚在古榕树下。读书、做作业、玩游戏、爬竹竿……能做的事还真不少。我还经常捡榕树掉下的种子,带回家去种,种了好几次,虽然都发芽了,但是后来还是没有长成大树。当时,我还挺失望的。

好吃的课间点心
现在还常常想起

  讲述人:任江瑜,2000年毕业,女,23岁

  小时候一到课间,肚子就容易饿,尤其是第二节下课的时候。我作为当天的值日生,常常被要求独自一人穿越操场,把点心从食堂运送到教室。平时拿盆糕点啊什么的也就算了,要是遇上鱼丸汤或者面线糊,就彻底悲剧了。好不容易拎到教室,我还要从三角橱里拿出勺子,分发到每一位同学的杯子里。在所有点心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面线糊,课间来上一大杯,保准肚子不会饿。到了高年级,也不知为什么,课间点心的制度取消了,我只好投靠了小卖铺,买点其他的零食来垫肚子。

  除了吃点心外,课间十分钟的乒乓球台争夺战也是火花四射。铃声一响,不同年级的同学纷纷拿上球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球台。要是跑慢了,就只能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运气好才能蹭上一局。

  到了高年级,不知道是不是人年纪大了,我开始喜欢怀旧的东西。总想有一天,能拿上一台LOMO相机,把这学校里的一草一木,还有周围的景致,全部拍下来,留作纪念,可却总也没有机会实现。再后来,附近的街巷慢慢都改造了,现在连学校也要搬了,没能留下记录母校全貌的照片,还真是挺遗憾的。(本网记者 林继学 吴佳弘 田米 黄谨 文/图)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