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 洪方博涛 文/图)假期中的泉州古城,人潮涌动。2日下午5时许,在鲤城区状元街钟楼入口处,一场名为“状元街妙音音乐盒”的活动惊喜亮相,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提线木偶、梨园戏等非遗节目。特别之处在于,这次参与表演的主角,都是鲤城区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小学学生。
状元街妙音音乐盒开启
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
当天的展演以鲤城区机关幼儿园的闽南童谣《泉州巷子》开场。紧接着,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带来了提线木偶戏《天蓬智请孙大圣》,以《西游记》中天蓬元帅智请齐天大圣的故事为主线,孩子们灵巧地操纵着丝线,使得手中的木偶栩栩如生;鲤城区实验小学的梨园戏《高文举》,取材于梨园戏小梨园流派的经典剧目《高文举》中的名段《玉真行》;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的《挂红灯》将民乐演奏与“讲古”结合,当“讲古”方言念白响起时,乐团以轻缓的乐器伴奏配合,琵琶轻拨、竹笛点染,古老的口头文学与民乐旋律相得益彰。
梨园戏《高文举》
闽南童谣《泉州巷子》
熙熙攘攘的钟楼路口,因这场“年轻”的展演而更加喧嚣,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为占据最佳观赏位置,不少孩子直接坐在地上。近一个小时的演出中,孩子们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童趣盎然的文化盛宴,展现了泉州文化传承的活力。
本次展演的节目中,有不少是获奖作品。其中,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的提线木偶戏《天蓬智请孙大圣》在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荣获“小梅花”称号。
提线木偶戏《天蓬智请孙大圣》
在节目中负责“孙大圣”一角的,是该校六年级学生苏俊韬。“这个节目我们前后排练了一年,参加了好几次演出。”苏俊韬表示,作为泉州人,他自小看了许多木偶戏表演,每当看到表演者用手指操控几十根丝线,就感觉非常“酷”。由于学校开设了提线木偶课程,他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一学就是三年。在他看来,泉州提线木偶戏既古老又充满挑战。
提线木偶戏《天蓬智请孙大圣》
近年来,泉州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的老师介绍,学校致力于探索并形成了“一戏(梨园戏)一偶(木偶戏)两工艺(金苍绣、花灯)”的特色传承框架,并融入南音、刻纸、闽南童谣、青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起传统戏曲、指尖技艺、声腔艺术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承体系,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闽南网记者从鲤城文旅部门获悉,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0月4日。具体安排为10月3日,鲤城东门实验小学《韩琦思亲》、泉州实幼《中秋博饼》、泉州市新隅小学《笋江波》、新华中心小学《拍胸跃街头》;10月4日,鲤城区第三实验小学非遗青狮阵(刣狮)、泉州一幼《萌娃扎染》、泉州市中山陶英小学《正月点灯红》、泉州市凌霄中学《书刻少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