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返乡记忆:番客的乡愁 从一口锅说起

来源:闽南网 2016-02-24 09:44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编前

  闽南网2月24日讯 距离,会让“返乡”两个字变成一个巨大的容器,好像不管往里头装多少东西,都说不尽故乡似的。

  一番一客,其间蕴藏的距离不言而喻。当然也有心理上的、时间上的距离感。久不返乡,曾经熟悉的故乡躲在了岁月的大幕里,你从每一个细节里一点一点抠,终于拽出了你的故乡。

  今天呈现在这里的这些返乡片段,是本报特别邀请读者杨清丽撰写的。

杨清丽

杨清丽

  先介绍一下撰稿人杨清丽,她1974年出生于晋江市金井镇埔宅村,1993年毕业于泉州师院学校,现在泉州市新村小学任教,家人分别于1988年和1997年到菲律宾定居,她是家中唯一留守祖国大陆的人(其母去年下半年回国定居)。

  这里有她为家人记录的番客、香港客返乡,有她自己的返乡亲历和感触。在这里,故乡不再是模糊而遥远的两个字,你看得到,触得到。这也是本报《返乡记忆 守望乡愁》专题最想为您守候的那份温暖。

晋江埔宅村的番仔楼

晋江埔宅村的番仔楼

  粉红色的《春牛图》

  说起日历,每个人都有印象,我的老家还保留着一种传统,立春这天要贴《春牛图》。

  乙未年的腊月廿六就是立春,母亲一大早上过香,小心翼翼地撕下旧年的《春牛图》,恭敬地糊上丙申年的《春牛图》。《春牛图》年年都贴,虽然只有薄薄一张,信息量却很大,是一年中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

  《春牛图》的左上角画了一头牛和一个牵牛的“芒神”。牛头、牛身、牛腹、牛角、牛耳、牛尾、牛颈、牛蹄、牛绳表示着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五行。牛春牛一旁的“芒神”呢,要是没穿草鞋,裤管又挽得很高,代表该年多雨水;要是双足穿草鞋,表示这年干旱;如果戴上草帽,意示年头到年尾天气阴凉;不戴帽则意味着气候炎热难耐。

  母亲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春牛图》,笑着说:“从我孩童时候起,村里每户人家就贴着《春牛图》,据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好奇,“《春牛图》出自泉州德化,是闽南独有的风俗吗?”母亲点点头:“老一辈口口相传,乾隆时泉州的历学家洪潮和从钦天监告老还乡,将《春牛芒神图》的制作方法传入民间,还进行改造,形成了‘上图片、下通书’的形式,很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古代乡民喜欢,农人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气象信息,对耕作早作安排。”

  立春过后,我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三楼的《乡土闽台》展厅参观,才知道闽南地区的《春牛图》是从宋朝时的“鞭春牛”仪式演变而来。据说日春那天,文武官员要齐集田埂之上,祭拜泥土塑成的土牛和芒种神,式后,众人手执彩杖三击春牛并作揖,而后众村民一起把泥牛打烂,捡回一点土撒在各自农田。后来,鞭春牛的风俗慢慢废止,取而代之的是贴《春牛图》习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乡村的立春记忆,从一张粉红色的《春牛图》开始。

  奔向石狮补锅底

  回到老家,才发觉儿时熟知的老手艺,正在悄悄远去。

  春节期间人来人往,负责烧热水的加厚加高旧铝锅,锅底烧了个洞。是新买一个还是换锅底呢?和母亲一商量,还是对老物件的感情占了上风,决定找个补锅匠。没想到在金井镇问了一圈,也没找到补锅匠。听说石狮永宁镇老街还有人坚守手艺,我和女儿带着旧锅出发了。

  补锅匠是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眯着眼,看了看我的铝锅,二话不说拿起一把巨大的剪刀剪去黑乎乎的锅底。这下,铝锅只剩下一个侧面。“剪底”后,他把锅放在铁块上,举起小锤子,围着锅沿一遍遍地敲打,使锅的边沿卷上,这是“翻边”。紧接着,他拿起几个新底扣在锅身,比划多次,终于为旧锅找到底了。师傅在新旧接洽处用夹钳合拢,细心敲打,还拿起钳子“扣边”,让两层的铝边向上卷进去。最后还得“贴合”,拿铁榔头不停地敲打压缝,直到半点毛刺也看不见。完工后,补锅匠往锅里倒些水,乐呵呵地说:“检验一下有没有漏水。”我用纸巾轻轻擦拭,一点水渍也没有。女儿啧啧称赞:“没用任何胶质,没有焊接,太神奇了。”看看时间,才二十几分钟,老师傅不但换好锅底,还增加了使用容积。

  回到家,母亲笑着问:“补锅底花了多少钱?”我想了想:“材料与工钱才22元,但来回的车费花去60元。”母亲打趣道:“比买个新的还贵。”我赶忙说:“旧物件承载着的记忆千金不换。”

  时代在发展,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越挤压越小。破镜重圆的艺术:补锅、锔碗、磨剪子、戗菜刀、修钢笔……渐渐地消逝,也许只有文字、图片和我们的记忆,能证明这种技艺存在过。时代在变,情怀未改,老手艺承载的文化与情感,在返乡的镜头里别样温热。

  香港堂哥“憨阿”的“逗利是”

  今年堂兄很早就说要带一家孩子回来过年。堂哥与堂嫂是同村人,一个孩子周岁时跟母亲到香港,另一个在香港出生,自此之后很少返乡,家乡在下一代的脑海中没有多少印象。

  亲人相见分外亲,这次堂兄的行李不再鼓鼓囊囊,他笑着说:“家乡的生活水平绝对不输给香港,在香港可以买到的商品,这里一样买得到,价格也相差无已。”话虽如此,到底要略尽人情,他还是带了些居家必备的药材当礼物,“大家都用得到”。

  而堂兄的两个孩子,牙牙学语时就移居香港,却也会说泉州腔的闽南话,让我颇为惊喜。堂兄说,“我们居住在有小福建之称的北角,到太古一带居住着很多闽南人,这一区除了广东话之外,闽南话也是通用语言。”

  堂兄在家住到初九天公生。闲暇时,他爱到村里走走看看,寻亲访友,一路上不时有人打招呼:“憨阿,你回来了。”堂兄也热情回应:“回来看看,要来家里坐噢。”“憨阿”是堂兄的小名,想在香港听到,也是一种奢望。

  真是巧,我们生活的埔宅村被定为泉州市13个农村零星石结构房屋改造示范项目之一。旧村依然保留原貌,儿时的记忆还在原处等着唤醒,古建筑上的窗花、案台、石雕等,都在香港客的相机中活色生香起来,也让下一辈人都能感受传统文化。

  香港客见到小孩子就发红包是村中的风俗,在香港叫“逗利是”,堂兄也准备了一大堆红包。他们的利是很“俭朴”,基本上是十元或二十元一封,保持了利是礼轻情意重的传统,没有变成互相攀比的工具。

  母亲念念不忘的金井“上包”

  闽南人常说的“番客”,指的是侨居国外的家乡人。

  改革开放初,一听说番客回来,大家都特别高兴,一是可以见到久别的亲人,二是番客会带来许多外国的食品、衣物、用品、文化。至今,家乡仍留有不少番仔楼,一栋栋中西合璧、高檐翘角的红砖厝俨然是一部会呼吸的侨民奋斗史。

  去年,我家的番客——母亲回来了,带着20多公斤重的行李:100克的“金吕宋”芒果干100包,用棉兰老岛的可可为原料的速溶咖啡,便于贮藏和运输的脆甜香蕉干,还没开箱就闻到香味的“老顺德”牌芝力叻……

  番客返乡,家中免不了人来人往。只要有人来坐,母亲都会送上一点心意,而乡邻们呢,提来自制的地瓜粉、自晾的地瓜干、晒好的芥菜、烤熟的鱼干……

  最有趣的是乡邻叙话,喝茶时提出农耕时带到田间地头的手工制陶“黑茶古”认真清洗,装入井水,用柴火烧开。往往一个下午的时光,就在喝茶聊天中过去。我想,番客回乡饮上家乡水,也应该是滋味甘醇,入口回甘。

  要返回菲律宾了,母亲想起金井的传统美食——上包。上包吃起来松软甘甜,扁圆形,白色的表皮富有弹性,上面还盖着一个胭脂红的小印戳。上包中花生、芝麻和白糖制成的馅料200年不曾变过,华侨思乡时常常想起婚庆喜宴必备的“上包卷炕肉”。同样一道食品,在菲律宾叫做“虎咬猪”,形象地说出面皮割开就像张开的老虎嘴,咬住猪肉。母亲一口气买下许多上包,打包成一箱,说要带到菲律赠送亲友,共品家乡味。我笑着打趣道:“可惜炕肉没有油腻腻外带汤汤水水的,否则你也想打包带过去吧。”母亲点点头说:“是啊,同样是猪肉,也是觉得家乡的香,肥而不腻。”

  有时想想,番客回乡过年,称得上是物品交换的过程。但仔细一想,又不是这么回事,毕竟,不管带回还是带走的物品中,都包含着一份浓浓的乡情,是望得见的风俗淳,看得见的人情美,记得住的乡愁。(杨清丽)

扫码关注“花巷”

更多返乡记忆
扫码可看可听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斩获全国亚军!泉州市城东中学啦啦队闪耀全
  • 配套再完善!泉州中央商务区一批项目迎来新
  • 泉港区举办“厚植家国情怀 墨韵礼赞泉港”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泉州台商区党工委主要领导调研物业管理提 金奖总数全国第一!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 蒋欣为穿礼服控制饮食到痛哭 称从小就健 德化县县长吴志朴到挂钩联系社区党组织( 王传君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 发言感谢白百 最高补助300万!漳州出台支持“圆山创新 织密“安全网” 漳州台商区防洪排涝提升 S508线云霄段综合提升工程圆满收官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