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南安市眉山乡生态茶区,看见工人正在修筑茶园山路的排水沟。据该市水土办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坡改梯工程及配套水利、道路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蓄水拦沙,控制水土流失,生态保护直接提高了茶园的经济效益。”
眉山乡位于南安市西北隅,境内群山起伏,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大致自西向东倾斜。该地海拔高,云雾多,无污染,具有发展绿色食品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几年前,茶叶价格不断攀升,极大刺激农民开山种茶的积极性,该地开发出的8000亩茶山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但由于茶园建设标准低,耕作不合理,植被破坏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小流域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使眉山乡一度成为该市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之一。
南安市敏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处。近年来,该市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四绿工程”为重点,全面开展治理水土流失活动,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45.5万亩减少到现在的59.45万亩,水土流失率下降了29.1个百分点。以眉山乡为例,通过茶山坡改梯,修建水泥机耕道、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设施,蓄水保土,不仅改善了种植环境,茶山收益也较以往增加了近30%。眉山皇旗尖生态茶园还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捧回国际绿色生态合作组织科学家委员会授予的“国际绿色生态企业”牌子。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该市把生态公式导入经济发展中,破解起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自然也就得心应手。在沉甸甸的账簿中,精明的南安人算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石材产业是南安的支柱产业,中国石材之都的光环给南安带来无数荣誉的同时,曾经也给南安带来生态环境难题。
“虽然石材产业产值巨大、财税贡献较大,但石材加工中所使用的切机、磨机等设备产生了大量石粉、碎石,带来了空气、水源污染以及土地板结等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石材产业发展的瓶颈。”南安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为破解瓶颈,早在2007年,南安市就制定出台《石材行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确定石材行业污染整治的工作目标。
就在今年,南安还正式出台《关于打造国际石材之都的若干意见(试行)》,《意见》要求该市官桥、水头、石井新规划建设的石材加工集中区必须预留10%以上用地规模用于发展石材产业的石粉碎石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设立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专项资金300万元,并逐年递增,对石粉碎石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在南安市鹏翔岗石公司生产车间,岗石生产真空振动加压成形技术将石材加工企业废弃的石粉、边角料“糅合”成人造大理石,利用其比天然石更强的耐磨、抗压、抗折等优势,可像木头一样任意裁剪成各种新款家具,而裁剪下来的边角料又可回炉加工……
目前,在南安像鹏翔岗石这样专“吃”碎石、石粉的企业有135家,每年可消耗碎石110万吨、石粉100万吨,年产值超15.6亿元。如今,南安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基地。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了对石材综合利用的研发力度。
由于低碳技术的广泛使用,南安石材业的行业指标也开始显著转“优”。以能耗为例,目前,南安石材产业能耗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0.4吨标准煤,比其他产业的0.7吨低了近40%,“绿色”优势越来越明显,循环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记在南安人的账本中。
(徐炜林志东侯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