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师节,对陈成芬的学生来说,是悲痛的。在陈成芬的灵堂前,学生们和他最后的告别,是再吟唱一曲南音。8日,76岁的泉州市级南音非遗传承人陈成芬离开了人世。陈成芬55岁才开始学习南音,他把人生的最后二十几年,都献给了南音教学,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有个规矩始终没有变,就是不收学生一分钱,不仅如此,还自费为孩子们买演出服。因为他的热情和坚持,南音的传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他最后的离去,也是在洛江区河市镇南音社旧址,那个他最初开展南音义务教学的地方。
最后的时光给了南音
2017年12月23日,为了“英雄家乡颂英雄陈三故里唱陈三”主题南音汇演,陈成芬又操劳了一段时日。“他是一个连椅子都必须摆得整整齐齐的人。”孙女陈银铃说,最让家人心痛的是,活动结束后,爷爷打算在深冬凛冽的寒风中,独自骑着摩托车到河市卫生院去看病。
“是奶奶打电话给我,说不能让颤巍巍的爷爷自己去,太危险了,我这才知道。”陈银玲说,她赶紧开着车,载着爷爷去卫生院。此前,陈成芬就身体不舒服,日渐消瘦,只知道“肺有问题”,而这次确诊,就是残酷的现实——肺癌晚期。
住进医院,陈成芬为了让自己的脑子保持记忆,会在病房里弹琵琶。身体状况好些的时候,他会在病床边上写字、画画。
离世前的一段时间,陈成芬再度搬回河市镇南音社旧址,那是他最初开 展南音义务教学的地方。楼上的百来平方米空间, 是他心心念念想置办的 “陈三五娘纪念馆”。陈成芬平时收集了一些关于陈三和五娘相关的民间资料,书籍、碟片、乐谱等。如今陈老离世,带走了他的这个念想,孩子们的南音教学也没有了下文。
陈老与海都报的缘分
陈老与海都报,也是有缘分的。2014年,泉州“陈三五娘传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泉州当时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民间文学项目。我们为了做文化策划报道,要搜集相关民间资料,洛江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向我们推荐了陈老。
宋代以来,我国闽粤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泉州南音中,恰好有大量曲目源于这个故事。陈成芬是泉州民间热心的传承者,先前就收集了一些陈三五娘的音乐实物资料,并打算提供给政府参考。
我们见到陈老时,是在略显局促的河市南音社新址,他正在为学生授南音 课。陈老清瘦,但热情健谈。他将收集的资料给我们看,并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
洛江区文体旅新局与海都报等主办的讲古比赛,老先生每一轮都亲临现场指点。还为当地的一对双胞胎女学生培训陈三五娘故事内容, 最终孩子们在儿童组的比赛中夺得了好成绩。
活到老为南音奉献到老
陈成芬常被人问起学习南音的经历,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55 岁时, 他才师从老艺人,两年就学有所成。和一批自小学习南音的人一起,被评为第四批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当时子女多,条件不允许,只好先放下学南音的想法,正式学的时候,我已经55岁了。”之后,陈成芬投身于南音教学中,他觉得优秀的南音,一定要有人传承下去。他的教学地点就设在河市镇南音分会。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骑行一公里多,到教学点等着孩子们。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这些年来已不下百人。他有个规矩始终没有变,那 就是不收学生一分钱。没有固定退休金的他,自费为孩子们买演出服等。
20多年来,花了不下20万元。可陈老却说:“南音的价值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农村的孩子家境都较为一般,如果收钱,怕学的人更少,况且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高,何谈收学费。”在他的热情推动下,河市南音社有着固定的“票友”,以及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虽然洛江区主管部门和区政府时常关怀南音社, 陈老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南音传承梦想。他还自己创作曲目,如《俞公颂》,唱的正是抗倭名将俞大猷,还有《乌峰山》《忆春坑》《陈三坝》《王妈宫》等南音曲目和故 事。发表过文章《陈三五娘故事与南音的渊源》等。
今年,陈成芬的学生雷丽玲考上了泉州师院的南音专业,成为一名科班生。丽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跟着陈老学南音,而陈老上课的时候,除了教学南音知识,还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丽玲说,毕业后,她也想成为一名南音教师。这两天,陆续有一些孩子来到旧南音社,为老师唱最后一曲。(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