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鲤城区百源川池北侧,曾有一座名为“海青亭”的古亭。后来在铜佛寺后方修建的“涵碧园”,就位于这座古亭的旧址附近。关于海青亭的得名,流传着一段传说。

海青亭最初名为“临川亭”。相传某日,泉州文人雅士在此聚会,见百源川池中紫帽山与清源山的倒影相映成趣,景致极佳,便备好文房四宝,欲为亭题匾。正当众人互相推让之际,一位身着破旧海青袍、发髻蓬乱的中年士人径直上前,提笔挥毫,随后掷笔而去,神态从容。

在场者惊愕不已,有人愤而追去,想拉他回来理论,却只扯下一件海青袍,人已不见踪影。留在亭中的人正准备洗去匾上看似潦草的字迹,谁知越洗墨迹越亮,最终浮现出四个乌金大字——“流清翠屏”,笔力俊逸,气韵超凡。众人这才醒悟,那寒士原来正是仙家者流,仙人际会,大家都沾了光。于是,大家郑重地把匾额悬挂亭中,这里也就因留得这件海青袍而名为海青亭。相传那士人就是吕洞宾。据说这方匾额于1951年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海青亭原来规模不大,却幽雅别致。池亭台榭、曲槛回廊错落有致,山石翠竹参差掩映,野草闲花点缀其间,临池望去,碧波映景,令人心神舒畅,堪称一方胜境。可惜的是,1949年之前,亭园已渐趋残破,仅余坍台断垣。上世纪60年代,拆建九一街时,海青亭已不复存在。后来,人们在百源川池上修建了“涵碧园”,景致秀美,更胜往昔。


谈及海青亭与百源川池,便不得不提泉州工人文化宫。百源川池原是古城的蓄洪池,由旧水塘改造而成,也是老城区数条排水沟渠的汇流之处,“百川溯源”之名由此而来。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创办于1953年秋,这里承载了几代泉州人的童年与青春,留存了许多温暖的美好回忆。如今,工人文化宫依然发挥着“学校与乐园”的职能,持续开展文化、艺术、体育与娱乐等活动,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