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鲤城区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个坚持”助力环境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成效明显。2022年,鲤城区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91.48%,位列全市第3,中心城区第1。
坚持绿色发展
率先推进低VOCs源头替代
鲤城区率先在全市印发《工业企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工作方案》,坚持激励约束并举、多方协作共治原则,在财政奖扶、政府绿色采购、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绿色工厂创建、信用评价等方面出台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绿色激励政策,并综合运用行政执法、排污许可、环境税等措施,以制鞋、工业涂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强化源头控制,以“减量定增量”服务新建项目落地,推动一批企业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辅材料,切实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为中小企业解决VOCs污染治理困境提出有力可行的“鲤城方案”,有效控制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取得较好成效。
坚持变废为宝
不断深化垃圾分类水平
作为全市唯一参与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县区,鲤城区对标对表《福建省生活垃圾示范区暂行标准》,全力推进硬件建设、软件运行、氛围营造,以高质量生活垃圾分类创建,带动引领低碳绿色生活新时尚。鲤城区高位推动、规划先行,成立以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主要领导为总督导,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创建工作提供行动指南。鲤城区多方联动、上下协调,建立完善从市级贯穿到社区的“四级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问题反馈、技术指导等制度机制。区财政专项拨付2000万元预算经费作为启动资金,为创建工作保驾护航。鲤城区规范分类、变废为宝,增设智能投放回收点位53处,创新兑换模式,居民垃圾分类积分增加兑换现金、商品、服务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即享垃圾分类实惠。依托第三方设立“环保金”,今年来累计返还居民“环保金”约47万元。鲤城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持续抓好垃圾分类宣教引导,投放户外大型广告牌9处,张贴宣传海报、分类标识等16万张,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宣传活动64场,入户宣传15万户,不断提升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
坚持示范引领
深化低碳试点建设工作
率先在全市制定实施《鲤城区低碳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低碳社区评价标准,通过政府组织、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创建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社区创建路径,目前已完成5个市级和18个区级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在低碳创建中,鲤城区注重改革创新,实施多项低碳创新试点建设,是鲤城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领先全市的一大法宝。鲤城区打造生态文明低碳试点,以源和1916文创产业园“修旧如旧”、践行低碳发展的产业转型典范为载体,打造全市首个沉浸式体验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开发线上线下结合、贯穿整个低碳景区的绿色寻宝打卡游戏,寓教于乐,吸引众多居民群众游玩学习,深受辖区青少年儿童的喜爱。鲤城区打造绿色工业低碳试点。常泰街道新塘社区与市生态环境局、鲤城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住建局等16个部门和辖区企业共同成立全市首个“近邻党建低碳联盟”,联盟成员发挥各自专业领域优势,加强社区绿色低碳项目建设,探索社区绿色发展之路。辖区多家企业致力于太阳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250万度、减少碳排放2100吨。
坚持提质增效
最大力度推进水环境整治
鲤城区谋划生成水环境提质增效项目,总投资29.8亿元,是近年来水环境整治项目投资力度最大的一次,并首次申请污水提质增效专项债券,申请专项债资金按最高比例70%审批(约20亿元),项目时间跨度5年。目前,专项债券已获省上及国家批复,并于3月份发行了第一批水环境提质增效专项债共计1.1亿元,为鲤城区污水收集治理提质增效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鲤城区实施水环境提升攻坚,聚焦饮用水源保护和提升鲟埔、浮桥断面水质,开展晋江感潮河段攻坚治理,策划实施玉田渠片区管网整治等8个项目,修复截污挂管破损渗漏129处,截污管管道疏通约5.5公里,修复截污泵18台。鲤城区推进入江入河排口整治,完成21条沟河以及晋江西溪共约36公里内的排放口排查,排查出排口2469个,完成“一口一策”编制和排口落图工作,完成48个黑臭排口整治工作,另策划生成18个排口整治项目。鲤城区推进污水提质增效,滚动策划生成63个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项目,全面深入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完善,对江南新区管网进行深入普查,基本摸清管网一张图,完成管网清淤排查454.2公里。鲤城区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强南高渠日常巡查,持续推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修复1处渠岸坍塌、修复饮用水源地标识牌10处,策划生成南高渠沿线排水口整治工程。(许冰琳 陈思明 黄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