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时事新闻 > 正文

国务院: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来源:人民网 2015-02-06 17:07 http://www.mnw.cn/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如何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讲清、讲透?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

从更全面、更宽广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2014年10月,中央下发《意见》,提出要在青年中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来讲,它是与整个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密切联合在一起的。现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应当从更全面、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体部署,以及这些年来我们对中国梦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论述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新的概括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中的灵魂地位。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形成一种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常态化,保持稳定性、长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时期之内应当是国家意识形态最本质的内容,应该有一种机制保证它长期不断得到弘扬,一以贯之地得到践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示范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社会的模范群体应走在前边,尤其要重视领导干部、公众人物、模范人物、青少年这几个大的群体的引领作用。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贯彻和落实,就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三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工作,使党和国家基层的具体政策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只有跟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方针政策体现出这种价值取向,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记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机制保障,具体到高校,该如何在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必须根据现在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实施协同创新工程,集体攻关、协同创新,因此我们整合力量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组成单位各有优势,作为牵头单位的清华大学,具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上海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方面,在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课程德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东北师范大学在高校思想理论课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山东大学在辅导员培训培养方面具有很强优势;共青团中央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富有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集结上海市委、共青团中央、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构成单位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

  同时,我们将高薪聘请国外相关专家过来从事研究,总结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基本经验,探索他们价值观培育的规律,特别是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路径。

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

  记者:据媒体报道,现在有些大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反而通过一些偏激观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人气,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吴潜涛:客观地说,这种现象在高校的课堂中是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共存,有个别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内心却不信马克思主义。有的教师不懂“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底线规定,把个人的片面想法、过激情绪带到课堂上去,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

  课堂是传授真理的地方,是育人的场所,站在课堂上的教师应当有责任心,应当有一种关心下一代和培养接班人的使命感。教师不应当把个人的情绪、个人的恩怨带到课堂,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思想引向歧途。因此,我非常反对教师把个人一些偏激的情绪带到课堂。年轻孩子的内心本来是一片艳阳天,教师将自己的片面观点传递给学生后,让学生光明的心境蒙上一层阴影,这是非常不好的。教师本应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价值观,结果却把他引向歧途,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师德问题。

  作为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人民负责、为学生负责,不能图自己感情表达上的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这种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特别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不能允许教师们这样做。应当采取一种制度化的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对学术理论问题,要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及公平公正平和的讨论。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正面教育方法。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当然,课堂上存在的这种负面现象,只是支流,是在一个时期之内,在个别学校的课堂上存在。从整体来看,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的。

  记者:我们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该如何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

  吴潜涛: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需要有好教材,更需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建设一支真信、真懂、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贯彻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保证。中宣部、教育部一直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注重教师培训,注重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帮助教师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在各种各样的思潮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要注重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破解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大家都提到,不少教师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不够,在课堂上说不透,教师理解不够、讲不透,怎么让学生掌握,怎么能吸引学生?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专业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增强学科意识,把问题能够从理论上讲透、讲明白,特别是要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破解当前社会上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用明快的、规范的、生活化的语言把现实中的问题说透、说明白。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台陆委会拟修改岛内规定 要求公职人员赴港
  • “大关税大失败还保密” 中国国民党呼吁吁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以“服务型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晋江公安“背包”精神26周年(视频)
    晋江公安“背包”精神26周年(视频)
    医解百科︱这5种习惯都会伤害你的胃(视频)
    医解百科︱这5种习惯都会伤害你的胃(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福建省将迎大范围强降雨天气 福建文旅生活指南(风华录•8月篇) 锦尚镇:生态富民智治齐发力 闯出“三赢 锦尚镇:生态富民智治齐发力 闯出“三赢 云南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孙乔宝接受 泉州两个高速出入口工程迎来新进展 泉州丰泽新增一所实验小学 手术室里的暖心对话:眼科医生吴松一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