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不赞成单纯对流动摊贩等违法经营者进行罚款,认为“罚款罚不出个好秩序”;他们坦承“打人城管是临时工”现象的存在,却苦于没有好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城管队伍中来;他们也想“引摊入市”,却为没有场地而犯难,也为缺少其他部门的有力配合而苦恼。这是不久前,昆明五华区城市综合执法局邀请记者座谈会上城管局长的“肺腑之言”。(《乌鲁木齐晚报》11月6日)
不避讳的讲,在网络上城管就是“老鼠”的代名词,只要出现城管事件,那么城管作为现实强势的一方,必然在网络上是弱势的一方,面临人人喊打的窘境。“坏事”都让城管干了。这是社会绝大多数群众对城管的评价,但在过多的执着于城管打人,协管素质低下时,却忽略了其令人同情的一面,令人可敬的一面。
先说城管的存在。为什么要有城管执法?就是为了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让我们有更干净的街道,更有秩序的小贩摊点,更加整洁的人居环境。当我们追究于城管执罚的非人性化时,当我们听到被查被罚的摊贩诉苦时,是否听到城管执法人员的苦衷,是否看到摊贩违规违纪的一面?
再看城管面临的三难:一是罚款难。罚不出好秩序但又不得不罚,特别是刚刚开摆的摊点,遇上50块钱也拿不出来,怎么罚?二是招高素质人才难。为何常曝协管打人,更多在于人才素质问题。在大城市里1500元的应得工资,实得工资1100元能招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引摊入市”难。要想做到坐商归店的“什邡模式”,需要场地更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调,而这也确实难解。
也正因为三难,才有城管执法者现今的处境,更有白天甚至不敢带妻儿出门的担心。而欲解决城管难,最需要的是城管与摊贩间平等的对话相互的理解,更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社会、公众、舆论的大力支持。
一是从网络上就事论事,以事实说话。不偏坦不倾斜,城管摊贩是则是,非则非,公平理智看待。二是从待遇上提高协管待遇,以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为标准,不妨根据业绩和摊贩的评价上下浮动。三是从制度上加强执法管理。严格处理粗暴执法的城管人员,或请出城管队伍,或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四是从根源上改善管理质量。协调争取固定的摊贩经营点,改变流动摊贩的经营模式,真正做到坐商归店。
四项举措,真正的难点在于第三、四项,必须得到“一把手”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相信,通过对症下药,或可让过度负重的城管模式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