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热传的山西孝义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任林生坐拥十几辆豪车的“车爷门”事件有了新的进展。10月31日,记者从孝义市政府新闻办了解到,当地已经查明,这些豪车很多事属于当地其他车主,与任林生没有关系,此事件是由任林生在任孝义市西辛庄镇大王村前支部书记时与前村委主任任亮亮的矛盾引起。(11月1日《郑州晚报》)
“官员躺枪”并非仅此一例,在同篇报道中,作者就列举和好几个网友造谣诽谤官员的案例。于是,有人提出,为避免“误伤官员”,应该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规范网友的发言。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常规的、体制内的反腐渠道不完善的情况,网络反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网络反腐继续充分发挥它在我国当前反腐形势下的作用,我们要规范也可以适度容忍其中出现的谣言或误伤政府官员的现象。
首先,这是因为,网友举证的能力毕竟有限,网友能做就是关注疑似腐败的迹象,形成舆论,让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还原真相。如果以规范网友发言之名,苛求网友的举报没有任何事实偏差,极有可能削减网友举报的勇气和积极性。这无异于扼杀了网络反腐,阻止其反腐效能的发挥。这是比造谣和误伤更加可怕的东西。
其次,网络反腐中,谣言和误伤毕竟是少数。因为网络举报本身就具有政治风险,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去越这个“雷池”的。而且,从整体看,网络反腐“命中率”不低,诚如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林喆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所言:“很多领导干部经不起推敲,‘网络反腐’暴露出的官员,往往一查一个准。”而从“周久耕事件”到最近的“表哥”、“房叔”,事实也有力证明了网络反腐的有效性。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从2008年至今,每年网络反腐事件10起以上,其中2010年尤其突出,比2009年的15起增加了73.3%,达到26起。此外,从2004年至2010年,公众通过网络揭露的腐败分子人数达到96人。
容忍网络反腐中的造谣和误伤,并非提倡用造谣和误伤来倒逼反腐,而是说,只要网络反腐势头强劲,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但并非主流。采用强制措施企图消除这些“非主流”声音,最终会变成“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削弱网络反腐力量。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反腐形势十分不利。消除网络反腐中的造谣和误伤,只能通过加快推进反腐制度改革,提升反腐执行力,健全和完善常规的、体制内的反腐渠道,从而降低对网络反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