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施工,挖出古泉州排水沟
排水沟已被泥沙堵塞
古泉州七城门及部分水系示意图
海都闽南网讯 这是几段不起眼的石条,灰白、斑驳,历尽岁月侵蚀。
一直以来,它们被深埋在市区温陵路与涂门街交叉处的泥土里,寂静无声。直到昨天上午,因为施工挖掘,重见了天日。
因为它们垒起的特别形状,施工中止了。
拱门形,3米多高,2米多宽,因被泥沙堵塞,不知通往何方。
文物专家说,这,或许是南唐时古泉州一段排水沟,直通涂门水关,将水直排到护城河,再汇入晋江。
这些石条沉寂了近千年,就为了向我们揭开“东方威尼斯”古泉州的神秘面纱。
【现场】施工现场 神秘石条通道显身形
排水沟是为长城宾馆装修的施工队发现的。唐先生是基础施工的负责人,他说,挖掘机挖完两米多高的发电机平台后,这水沟就露出来了。石条砌成的拱门状通道,3米多高、2米多宽,一端指向泉州排水管理中心地底,一端指向古城中心方向,只不过通道已被泥沙堵死,不知通往何方。这该不会历史遗迹吧?“我们就立即停止施工,担心对它有所破坏。”
【探秘】神秘通道 或为泉州古城排沟渠
泉州文史工作者刘志成闻讯赶来,走访现场后提出,这应该是泉州古城内的一条排涝沟渠。按照他的说法,鲤城区交通局所在的位置,是泉州古城七关之一的通淮门,这条水沟很可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涂门水关”。
在仅一墙之隔的泉州排水管理中心,立着“涂门水关”的石碑,上书“1984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所立:经本府一九八三年一月公布为市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乾隆、道光年间修的《晋江县志》记载,通淮门及涂门水关,是南唐保大中留成效所建,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
不过,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博物馆科有关专业人士不同意“涂门水关”的说法。他说,真正的涂门水关,位于鲤城大厦门前20米处,离现场发现的水沟直径距离60米。10多年前,涂门街改造时,他亲眼见到涂门水关被拆除,石碑移到了现在的泉州排水管理中心的大院内。而且水关两侧是有闸门沟槽的,现场水沟两侧却没有。
这条水沟,很可能是直通涂门水关的一条排水沟,是泉州古城的城内排涝设施。最下三层的老旧条石,才是南唐留成效所建,而上面较新的条石拱门,应该是后人建的。因为城市的发展,这条沟渠就被掩埋了,至于它的源头在哪里,还是一个待解的谜。
【寻古】七大水关 环绕东方威尼斯
无论“涂门水关”的说法是否成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段排水沟,是泉州古城的一段文明遗址。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出宝阳出宝阳介绍,古泉州城有七个城门:仁风门(东门)、义成门(西门)、德济门(南门)、朝天门(北门)、通淮门(涂门)、临漳门(新门)、通津门(水门),各城门都有水关,连通城外的护城河。古城内,还有数十个排涝池和纵横交错的水沟,这些依自然地势地形成的排水系统,成就泉州古代水系联络通流。
据文献记载、口碑传说和实地调查,古泉州有40多个池塘,包括大家所熟识的何厝池、百源川池、傅厝池、后荷池等。
“早期的泉州,到处可见沟、渠,那场景很漂亮,像极威尼斯”,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说,泉州在唐朝初建城时,城区沟渠纵横,池塘密布,水系交叉串联,联络通流。
【叹今】城市变迁 古时水城不复存在
涂门水关便是通淮门外与护城河隔绝的水闸,在整个排水系统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杨清江介绍,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所有的水路,都通向地势低的百源川池,即水汇百川,这也是百源川池的由来。最后这些城水,再由涂门水关流向城外。
除了排水功能外,这里还是交通主要设施。城水通过水关排出,而水面上则可行船,起到交通疏导作用。泉州文物部门相关人员称,水关上面建有古城墙,下面是排水通道,水关处有闸门,关闭海水进出泉州城。
可惜的是,由于城市发展等原因,这些池塘、沟渠,很多已不复存在,七大水关也相继消失。
1996年12月,九三学社开展泉州古城遗址踏勘与研究课题,曾踏勘走访了涂门水关,杨清江也参与其中。他记得,当时涂门水关整个水关完整裸露,水关石碑刻旁的水关拱顶下,水哗啦啦流着,船只可在上面通行。只是当时,八卦沟(旧罗城南濠)东股裁直工程正在施工,水关周围建筑全部被拆除,涂门水关也失去原有的排水功能。上世纪九十年代涂门街改造时,涂门水关被填埋。
最后一个保存的水关——何厝池,也在城西北改造时被填埋。
古排水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强
要说古今排水系统的差异,杨清江认为,最大的区别是古泉州城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自然沟渠、池塘排放,只有极小部分是人工挖掘的,而如今则借助地下管网建设。“这种依据自然地形地势而成排水系统,最大的好处是,排水可自我调节”,杨清江称,虽雨量大些也会出现内涝,但是这种内涝又会很快排除。
如今泉州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还有小部分沿用当时的天然沟渠、池塘等,但因城市建设需要,在这些沟渠池塘上盖起路面房子等,对排水系统多少会受影响,一遇大暴雨,容易产生内涝,而其自我调节的能力,远不及原来的自然沟渠形成的排水系统来得快。(本网记者 彭建文 曾小琴 吴月芳 黄谨 实习生 华彩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