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福建省博物院和明溪县博物馆考古团队近期宣布:
在明溪县南山遗址4号洞(测定遗址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上发现了上万颗炭化稻谷,表明南山遗址古代先民已经掌握了相对较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发现会“种田”的穴居人。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类,只会采集、狩猎,或从事初级农业生产活动。而这一系列考古新发现颠覆了这一观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赵志军说,炭化稻谷旁发现了大量狗尾草和飘拂草,这些都是典型的农田杂草,说明这些稻谷不是收集或交换得到的,而是南山先民自己种的。“因为只有自己种的,才会在收获的时候把农田杂草一起带回来。”
考古团队对南山遗址人骨的研究显示,南山先民患有龋齿、牙结石、牙釉质脱落等口腔疾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王明辉说,这些是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人群才会有的特征,进一步佐证了南山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
种种新证据表明,南山遗址是已经进入到相对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阶段的洞穴遗址。赵志军表示,这不仅在我国属于首次,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他说:“国外偶尔也有发现在洞穴里盖房子居住的先民,但那些实际上仍是住在建筑里的人。而南山先民真正以洞为家,是严格意义上的穴居人。”
对南山遗址的正式考古发掘始于2012年。除了大量炭化稻谷外,已发现墓葬8座,大型蓄水池2座,灰坑十余个,近百个柱洞,以及陶、石、骨器千余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11月5日,中国东南及环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团队130多名专家,到明溪考察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
南山遗址位于明溪县城关乡坪埠村东面约500m,遗址由南侧1—4号洞穴和岩厦、山顶全部及东坡、北坡构成。遗址总面积约18万㎡。1986年发现,经1988年、2005年、2006年、2012年、2013年5次考古发掘和山顶钻探,共发掘面积约820㎡,钻探面积约50000㎡。
先后在3号洞和4号洞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迹和丰富的文化遗物,共发现墓葬5座,其中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商周时期墓葬1座,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等遗迹,其中泥质磨光黑陶、白陶数量丰富、独具特色,为福建省内所罕见。并在山顶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区和青铜时代大型建筑基址遗迹,共发现蓄水池2个,墓葬3座,灰坑数十个,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遗迹。
南山遗址经试掘和钻探现已知面积达近50000㎡,是福建省第一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也是福建省一处地层保存最好、文化内涵丰富、时代跨度大(从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的立体型文化遗址。
山顶、洞穴发现的文化遗物、遗迹独具特色,是该时期三明乃至福建省内考古学文化的标杆。对于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探讨闽西北地区古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课题,将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科研价值。南山文化是闽西北地区所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填补了福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88年,南山遗址被评为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89年9月,明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明溪南山遗址考古发掘作为福建省首个“考古创新工程”列入国家级考古发掘项目。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